轻工业,其实离不开重工业,离不开冶金、化工。
中国对镓、锗这两种稀有元素出口进行限制,为什么会影响这么大?
镓锗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是冶炼过程的副产品。首先它需要大量的冶炼铝,其次镓锗是在氧化铝工艺里面才能提炼出来,而中国铝产量占世界近60%。
这种稀有元素,是层层嵌套在一起的。让一个国家重新建立铝冶炼工艺,再建立氧化铝的产线,这往往要靠高能耗和高污染。滨州是山东的一个地级市,小小地级市的一年用电量居然有1235亿度,这已经超过了北京大都市的用电。因为中国最大的铝电解厂之一的魏桥,就在滨州。而中国的电力保障,一直是全球的典范。
这就是中国供应链的层层卷积,相互嵌套的局面。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韧性。美国无法跟中国快速脱钩,不是靠高科技产品,而是靠着并不引人注目的那些民用品,那些不起眼的稀少量产品。
第四件事情:缓冲期,与外企态度
那么中国韧性连接力,有多大的门槛,能给中国带来多少缓冲的时间?
中国现在出口形势虽然整体受到全球经济下滑的拖累,但相对于传统的“家具、电气和服装”,最火爆的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光伏”,这就是所谓的“出口新三样”。这些新三样,不全是在中国大陆所完成,很多是“曲线出口”。例如光伏,很多部件都运到了越南,在那里组装,再出口到欧美。而美国现在不仅仅盯着成品的制造地点,也盯着零部件供应链的在地化属性。它规定辅材也不能在中国制造。有6种辅材,银浆、铝框等,只要有2个不在本土做,仍然要征税。美国试图逼迫中国供应链大面积向外迁移。这才是事关中国未来的战场。
在这样一个时局之下,最令人关注的,就是跨国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态度。
苹果是全球化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一直对华很亲善。苹果现在要往印度走,这对中国电子制造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中国的供应链可能会形成巨大的松动。
有人会以为,苹果走了没关系,可以扶持华为。而代工厂富士康走了,也没关系,可以有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华勤技术等这些代工厂。
这种说法是片面和危险的。
苹果是面向全球进行销售。它在这里生产,其实是中国替全球在生产。如果它走了,苹果在中国可能就只生产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但它对外出口的通道,也就被堵死了。河南、重庆等电子制造大省,都会受到影响。这还只是表面的贸易现象,背后有一个更加隐蔽的制造能力升级问题。
可以说,苹果以一己之力,用一个公司的力量,带动了消费电子制造能力的升级。苹果培育了中国电子制造能力,华为、小米、Oppo等都可以复用苹果已经培育成熟的供应链。如果苹果离开了,中国制造能力的升级,就遇到了真正的天花板的封堵。
有人说,中国贸易出口只占GDP的18.5%。贸易下滑问题也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贸易出口额,有三分之一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从而能够产生巨大的财富。而这些出口的贡献者中,有着大量跨国企业。它们为中国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能。全球贸易的节点,很多是外企在进行连接。这些跨国企业,直接拉动了中国制造和科技能力的上扬。对比而言,建筑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这个行业却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建筑业占比GDP比重保持7%左右,但它也是国际化分工参与很低的产业。
外企现在在中国的发展,会碰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本土的竞争。类似深圳汇川技术的崛起,对老牌自动化巨头西门子的控制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日本视觉与传感器巨头基恩士,在中国碰到了不下十个新锐企业,分别对它旗下产品进行对标竞争。然而,这些本土竞争,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并非是最大的挑战。只要保持公平、保持透明,跨国企业乐于接受这些本土企业的挑战。实际上,可以看到,跨国企业也正在捡起国内企业的战术,更加灵活地参与本土化竞争。某种意义而言,本土企业的狼性,也激发了跨国企业的雄心。
因此,这个问题看似很大,但却是自由市场竞争的一部分。
外企真正关心的大问题,是来自信心的维持,来自中国制造的未来,有多高的确定性。
拉住外企,防止失去信心,是一个根本性的话题。
如果这些企业缺乏信心,它就会出走,就会带动供应链跟着一起迁移。一层一层的供应链,就像剥洋葱皮一样,逐渐失去外衣。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中国整个社会制造财富的能力,就可能会受到削弱。
不管如何,由于美国的拉动,已经事实上造成了平行供应链的发生。很多跨国企业,都在考虑做产能备份。就是在中国基地之外,复制一个供应链,哪怕它的产能效率很低。
在这个时候,不能单纯强调国产化。中国需要应对的短板补齐很多,但也要避免不分场合的“去跨国企业化”。这是一个双向的伤害,最终也会折损企业的信心。
中国无法阻挡平行供应链的出现。但中国,仍然有办法保持供应链的高效性。这是一场平行供应链的赛跑,就像是不同泳道的比赛。只要中国供应链够稳定,够有韧性,那么其他国家,就可能因为低效率供应链而甩在后面。尽管富士康对印度充满期待,印度政府对富士康也充满期待,但二者的合作难说成功。富士康已经放弃了在印度生产芯片的计划。印度富士康5万员工,占比全球100万的5%。但它在印度,却难以复制深圳龙华和郑州昔日的经验和规模。在印度合理,富士康无法建立能提供10万名员工的单一园区。尽管富士康在印度贡献了100亿美元的收入,但相对于富士康2200亿美元总收入,还不到5%。中国制造,依然占富士康制造的75%。印度的不确定性,会让这里很难建立一条完整取代中国大规模集成化的工厂,效率也难以保障。这正是跨国企业的难处。
印度在月初,突然宣布电脑都必须在印度生产,否则将征收高关税。政府的突然出刀,导致一片混乱。跨国企业遭到当头棒喝。中国厂商联想、美国厂商惠普、戴尔、连印度最想拉住的苹果,都是突然中招。正在进口的、报关的、已经下订单的,印度海关没有解释。这种政策,让跨国企业也很难在这里全力以赴。台湾纬创集团不得不把苹果代工厂,卖给印度塔塔集团。政策多变,跨国企业又离不开这里巨大的市场,这让印度市场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即使中国当前直接外商投资的净值在下降,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离去的资金,就一定能够在其他国家落地扎根。这些看似向外奔跑的资金,其实也是在奔赴不确定之地。这些资金的最终效率,也许需要在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到。
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既要认识这些供应链资金迁移的原因,也要有持久战的准备,迎接它们四处漂泊碰壁之后的回归。核心就是:那些留下的外企,那些留下的供应链,保持强大的运营效率。
跨国企业的信心,极其宝贵。
小记:惊弓之鸟与持久战
两条平行的供应链,已经展开。惊弓之鸟的效应,还在继续。但这些供应链,未来是否会形成回头潮,也不是不可能。这就取决于两条供应链的效率比拼。
中国企业也要有跨国企业的心态。全球跨国企业,正在全球重新进行供应链的分布。制造财富的方式,像大篷车一样在进行滚动演出。中国制造商,也要积极融入国际市场,要去国外创造财富。中国制造再出海,意味着供应链也要跟随。在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出口电视的地方,中国制造依然可以插下旗帜。实际上,在墨西哥这里,有中国和韩国企业的身影。除了三星,还有中国的TCL和海信。美国人买的电视,写的是Made in Mexico,但没写的是“再次中国造”。
中国制造,现在碰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但是中国供应链特有的韧性,还能提供一定的缓冲期。更大的主动权还取决于自身,取决于我们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中国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对于保障供应链确定性而言,至关重要。
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