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页都是精彩的传奇。从打破发达国家核电主控仪表技术垄断到海外并购进军LED产业,从接受全球流量仪表领军企业东芝公司的苛刻考验到东芝公司几次组团前来学习,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有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身影———创新。
一种技术的诞生,可以短暂地改造一个乃至一连串的传统产业,而一种观念的更新,却可以不断重塑产品结构,帮助企业长久不衰。
四联集团董事长向晓波认为:“创新不是一杯随时解渴的水,它应该内化为整个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每个员工的意识形态,更需要通过科学创新的制度保障其长效实施,才能最终拓宽市场效益的一片天。”
“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对手,而是自我。从最开始学习消化国外产品,到技术工艺突破,再到建立多元完善的产业体系,每缩短一步差距,都是对自身思维意识和传统习惯的成功挑战,当我们做到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时候,得到进步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整个企业团队行为素养的同步提升。”川仪流量仪表分公司经理邓勤说。
正是由于对自主创新的深刻理解,四联集团得以基业常青。
自主创新要传承下去
“我们是有强大潜力可以激发的,把这股宝贵的自主创新劲头传承下去,内化为企业‘气质’,打造全球过程控制仪表前五强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对于自主创新,四联集团董事长向晓波信心满怀。
工业自动化是我国最先开放的行业之一,上世纪末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曾让四联集团吃过很大苦头,一度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如何突围?
四联集团喊出了“砸锅卖铁也要搞技术创新”的响亮口号,在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果断调整分配倾斜政策,一些技术专家的工资甚至远远高过了集团副总。当时,国家正组织科研院所攻关,四联集团拿下了45个项目中的9个,由总经理亲自领衔四联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技术开发、工艺质量保证、技术管理支撑的三个体系和以技术带头人、首席工程师、首席专家为主体的三个层面的科技人才队伍新格局,并坚持每年提取3%-5%的销售收入搞研发。
当企业逐步走入正轨,冲突开始显现———“以前评优的标准现在居然不合格!”一些人产生强烈抵触情绪。
“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还是喜欢跟过去比,但竞争对手却已经变成强悍的跨国公司了。”四联集团党委书记吴朋强调,四联自主创新的目标就是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对职工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培养是维持长效机制的必要因素。
必须将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构建学习型企业!“世界在想什么?”“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我们需要干什么?”每一个四联人都在苦苦思索。
自主创新成为四联灵魂。如今,新产品对集团销售收入的贡献率几乎每年都要翻一番,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让创新成果撑起企业实力
在创新成果应用方面,四联集团实现了突破,让更多产品利国利民,成为国内节能减排先锋。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打破发达国家核电主控仪表技术垄断以来,四联集团已为国内所有核电厂提供了控制仪表及桥架装置,并配合国家完成了对一些亚洲、非洲国家核电厂的援建,加快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步伐。
电力节能环保测试车集成技术苛刻,售价昂贵,我国仅购置了16台。当云南电力集团专家对四联研制的首台电力节能环保车进行验收后,却给出了“无论外观和性能均优于进口产品”的高度评价。去年,北京奥运会和“5·12”抗震救灾中,四联与后工学院合作研发国内独创的净水车及输油挂泵车立下奇功,彰显了“科技奥运”和“科技抢险”。
让创新成果撑起企业实力成为四联理念,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集团研制的油气田放空天然气回收装置运用于新疆等地,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油气田能源浪费难题;为贵州等能源匮乏地区量身定制的天然气液化撬装方案,为当地运输行业“降本增效”作出贡献;为曾经深受污染之害的沱江流域配置了先进的水质连续监测系统,被当地称为“沱江生态的守护者”……
“四联集团的自主创新成果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业内外不少人士认为。以四联集团装备国内外重大工程的多品种、大批量自动化仪器仪表和集成系统为例,水平不比国外公司低,某些硬件设备可靠性更高,价格却低了近一半。
谋求合作创造价值
没有品牌就没有未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四联集团积极与世界巨头谋求合作,共同创造品牌效应。
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四联集团增添了强大的竞争实力与“合纵连横”的筹码。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横河、霍尼韦尔、西门子、东芝、ABB等,由当初只许认可合作代销,封锁技术,获取垄断利润,发展到关闭本土工厂,转移制造,输出管理,联合品牌,并进而发展到联合开发、购买技术的新阶段。下属合资企业横河川仪公司去年智能变送器订货量首次超过20万台,造就了重庆又一个世界第一工厂的诞生。四联集团以实力求合作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从“借船出海”到“自我扬帆”,在全球化竞争中完成了合作、借力、学习、超越。
前些年,世界最大水泥集团——拉法基集团一次性将全球范围内近30条水泥生产线的气体分析系统合同交给了四联。精明的拉法基算过一笔帐:将四联集团的气体分析成套系统应用于水泥窑尾对CO、O2气体百分比进行高温测量,一条普通的水泥生产线平均每年节约燃煤可达上百万美元,减少的大气污染更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联集团大型工程的系统集成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总包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参与了包括国家西电东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百万千瓦火电\核电工程、百万吨炼油工程、
近年来,出口巴基斯坦恰西玛核电站的核电主控仪表被誉为“中枢神经”,供货全球首个第三代核电站的稳压器电加热器担当起“心脏起博器”重任,标志着四联集团在要求更加严苛的核电领域也开始发挥能量。
好戏才刚刚开始
今冬,由中国四联集团下属重庆四联光电科技公司打造的北碚市政道路照明解决方案,凭借终端点数多、覆盖区域大,超过上届济南园博园同类工程,成为目前全球最大城市智能LED道路照明系统。
08年金融危机时,当中国仪器仪表龙头企业四联集团成功并购世界500强排名前列的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工厂时,曾引来全球LED行业关注的目光。“除了技术、工艺复制,在国内进行大规模产能复制外,还有什么可挖掘的潜力?”四联集团董事长向晓波一直在思考,“目前国内LED产业整体技术底蕴不足,如果能与四联成熟的自动化控制及软件编程技术相融合,围绕LED打造智能化解决方案将大有可为。”
就这样,一批多年从事工业自动化尖端技术研发的人员,走出了国内行业第一的四联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投身新成立的四联光电公司。智能化成果再次引起了业界瞩目:采用免费公共网络ZigBee进行数据信息的无线上传,好比搭造中枢及末梢“神经”;服务器、交换机负责中央控制,并辅以先进的自动化软件进行编程,好比“大脑”一样能进行思考、判断,并产生、发布指令;置于终端数万个灯具的控制器好比“手足”,不仅可通过接收指令完成统一或分组开关、周期性管理、智能调光等,还能将故障等“疼痛”信息通过“神经”传送到“大脑”,得到及时“医治”。不仅于此,结合道路照明遍布城区的独有特性,通过对终端控制器进行智能化升级,还可实现对城市各个节点的能耗、污染、噪音、气象......进行实时采集,进而打造成一套完善的城市监控平台。根据实际能耗测试,换用四联LED光源之后的北碚道路照明实现了降低60%的一级节能;而采用智能系统进行管理后,在此基础上又实现了降低25%的二级节能。
好戏才刚刚开始,进入“十二五”之后,四联集团继续坚持自动化仪器仪表主业不动摇,并充分依托强大的技术人才储备和自主创新底蕴,引领相关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助推四联集团突破仪器仪表整体规模偏小的“行业天花板”,登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通过高平台起步,高科技对接,再度夺得了汽车拉索、减振器、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等多个国内行业第一,跻身国内八大地铁车辆电牵系统承包商,国内首家研制出数字高清视频机顶盒。两江新区蔡家光电工业园建成亚洲最大的蓝宝石工厂。如今,当四联集团的自主创新成果从少为人知的中控室、高炉、水厂、电站中走出,与LED应用产品、城市轨道交通、数字电视、汽车以及“科技奥运”、“智能抢险”等领域结合后,释放出了更加夺目的光芒,进一步彰显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