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2年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全年预测
(一)稳增长政策逐步见效,预期增长目标将超额完成。
今年以来,受出口下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乏力等三个主要减速因素拖累,工业生产持续放缓,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比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造成GDP增速连续下降并逼近年初预定增长目标。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宏观调控政策重心转向稳增长,强调稳增长与调结构结合、稳增长与控房价兼顾,宏观调控政策操作更为复杂。通过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金融手段,实施结构性减税和中小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加快启动带动力强饿重大投资项目,鼓励民间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
(二)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2%;虽然投资名义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但由于投资品价格大幅回落,实际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是民间投资增长较快。1-8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高出总体投资增速4.9个百分点,而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12.9%。二是保障房投资增长较快。1-8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650万套,开工率为87%,基本建成420万套,完成投资8200亿元。三是及时启动了一批带动作用大的重点建设项目。1-8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4.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长20.6%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增长15.9%左右。
(三)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市场实际增速保持平稳。
今年以来就业和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没有随经济减速而下滑。1-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18万人,超额完成全年900玩新增就业的目标;新增就业中,中部增加9%,西部增加14%,中西部地区成为城镇拉动新增就业增长的主力。同时,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一、二季度同比增长14.7%和13.1%,城乡居民收入和将价格因素上半年实际增长9.7%和12.4%,均高于GDP增幅。在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1%,比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增幅高于去年同期0.1个百分点。4月份以来消费实际增速逐月加快,1-8月消费实际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名义增长14.1%左右,实际增长11.6%左右,与上年持平。
(四)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国际贸易份额继续提高。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恶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同时,内需明显放缓,进口品价格下降,进口增速回落幅度更大。1-8月,外贸出口增长7.1%,进口增长5.1%,贸易顺差1206亿美元,增加31.8%。由于世界经济减速,对全球其他国家外贸同样具有不利影响。在政府出口退税、出口保险、加工贸易转型、贸易结算便利化等稳定外贸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在外贸伙伴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出口产品结构、贸易主体格局、区域外贸结构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企业竞争力和出口产品质量继续提高。新出台的支持外贸8条政策将在四季度显效,预计全年出口增长7%左右,进口增长6.1%左右,贸易顺差达到181亿美元,增长17.1%。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缩小,工业生产者价格连续下降。
受前期物价调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国内经济减速中总供求矛盾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涨幅呈前高后低走势。1-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9%,较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美国QE3和欧洲央行OMT等政策出台可能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回升时间窗口将前移,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2.7%。由于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1-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2%。8月份PPI环比下降0.5%,比7月份降幅缩小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将下降1.8%。
(六)中西部地区发展后劲继续显现,区域发展出现诸多亮点。
国家陆续出台的多个促进特色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逐步显现政策效应,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中西部地区接住政策东风接受产业转移。1-8月,投资方面,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3.8%,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8.6%;外贸方面,中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重庆出口整张1.7倍,河南、四川和江西的出口增速分别为63.4%、47.8%和43.3%,而沿海省份广东、上海、浙江等出口仅分别增长5.3%、1.1%和0.8%;工业生产方面,东部地区由于产业调整升级导致增速放缓,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快,8月份中部地区同比增长9.2%,西部地区增长12.2%,东部地区增长7.9%。
二、201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
(一)国际经济环境。
总体看,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有利因素预计比2012年逐渐增多;一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好转,同时因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所带动的能源成本降低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增长,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优势也正带动高端制造业加速发展,“再工业化”政策效果强化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增强。二是德国捍卫欧元和欧元区的强硬表态,G20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增资IMF救助欧债国家的态度转变,以及欧洲央行推出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为欧洲国家赢得了解决债务问题和国内结构问题的时间,使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冲击得到缓解。三是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正在谋求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的政策突破。印度近期放开了零售、航空和广播电视等行业外资持股比例,并出售大型国有公司股份,将增强外资进入印度市场的信心;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推进远东开发将加速“新经济”进程,以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尼日利亚、越南等国为代表的“新11”集团因各国政策突破带动经济更加开放,成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亮点。与此同时,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值得高度重视;一是美国大选后因“财政悬崖”问题导致的财政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可能使国际金融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二是欧元区根本的制度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增长”与“紧缩”的两难选择和政策摇摆使欧洲重债国经济表现不确定性较大。三是日本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需求不足使经济难有大的起色,又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相继爆发领土争端,区域经济环境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四是金砖国家整体发展势头减弱,中国、印度的经济减速调整使能源材料新增需求增长放缓,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资源出口国必然受到冲击。五是在全球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通胀风险可能重新抬头;但新兴国家需求增长放缓又抑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2013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震荡起伏可能较大。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政府换届将进一步调动发展热情。“十八大”召开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热情,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年份,国家层面将对各级地方政府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三年往往是投资加速年份。2013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来,处于投资加速年,有利于经济回升。
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保持在20%的高位,高于1985—2012年平均值8个百分点左右,而近年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上升到当前的高位,主要是这项政策工具被赋予了对冲外汇占款等职能,预期2013年对冲压力将明显减轻,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下降空间;2013年物价水平总体仍将保持将对低位。从财政政策来看,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仅为1.5%左右,同时,我国仍具有一定减税空间,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民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投资缺口大,财政支出需求也较高,因此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较大。
“新非公36条”细则的政策效应将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近年来,结构性减税一直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扶持小微企业的系列减税政策2013年继续有效,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进一步推进将使原征收营业税的企业享受机器设备和物料消耗两者购进增值税税额抵扣,有利于激励民间投资扩张。此外,42个部门的“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消费保持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为扩大消费奠定坚实的收入基础。同时,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完善低保对象认定条件和规范审核审批程序,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有利于增强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此外,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拓宽了消费市场空间,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上升到30%—40%。
自贸区建设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将有利于外贸稳定增长。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除与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外,其他9个自贸协定已开始实施,实施情况良好;正在商建的自贸区有5个。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中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自贸区建设为我国2013年外贸进出口提供了更加稳定的贸易环境,有利于抑制贸易保护主义对外贸的干扰。今年前8个月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近40%,境内投资者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13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8.7%,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增长较快。对外投资高增长对带动我国相关行业设备装备出口有积极影响。
国际资本保持净流入格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一是尽管中国资本与金融帐户为逆差,但相对规模不大,无论是与资本流动总量、外汇储备规模还是GDP相比均不构成风险。二是中国利用外资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负债占比较小,这种利用外资模式稳定性较高,不易形成大规模集中流出。三是中国对资本项目实行全方位外汇管理制度,特别是对短期外债管理较严,降低了资本大规模集中流出的风险。四是当前人民币由“单边升值”转变为“双边波动”,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贬值0.77%,但对其他国家货币总体升值,仍是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之一,不会出现货币贬值和资本流出相互影响的不稳定预期。
2、不利因素
企业投资信心和能力有待恢复。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税负较高等因素不断侵蚀企业利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六个月负增长,1—7月同比下降2.7%,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同比增长64.4%,不利于企业资金积累。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2年第2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7.5%,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7和8.3个百分点。201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有望降幅缩小或回升,但产能过剩压制了价格回升幅度,企业家的预期能否得到有效改善,是企业新增投资能否较快增长的关键。
“去库存化”、“去产能化”任务仍然艰巨。我国工业库存、发电量等主要工业产品累计同比增速连续放缓,但“去库存”过程仍未结束。从反映库存水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率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轮库存调整在2009年8月末达到-0.8%的最低水平,刺激政策出台后在2011年10月末达到24.2%的最高水平。本轮库存调整中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在2012年7月末已经降到12.5%,比2011年10月末下降近一半,但仍高于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速,更没出现库存下降情况。“去库存化”不彻底,经济回升力量难以积聚。与此同时,多数制造业的“去产能”任务更加繁重,落后生产能力并没有大规模淘汰,市场没有出清之前新一轮固定设备更新投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
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幅度有限。今年4月以来,房地产销售和价格好转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开发商预期,8月份,房地产开发多项指标出现好转,但1—8月累计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和房屋新开工面积尚未恢复正增长。2013年房地产投资处于景气恢复阶段,开发投资回升幅度有限。由于房地产涉及的产业链条较长,经济与房地产客观上存在较强相关性,房地产投资所表现出的较大不确定性也将影响其他相关产业的回升。
产业升级短期内仍缺乏新的增长引擎。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峰值,“刘易斯拐点”临近,人口红利开始减弱;随着人口结构趋于老化和储蓄率下降,资本存量增速开始下降。因此,从经济要素角度来看,技术创新必然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虽然部分企业开始更新节能减排设备和用机器替代劳动力,部分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也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但因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体制激励动力,企业全面的设备更新投资高潮2013年难以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仍将承受结构调整的阵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