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期,在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尚不发育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矿产资源勘查投入总体不足等问题,200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简称:“中央地勘基金”),该基金由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同负责管理与监督,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缓解国家资源约束;建立地质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新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发展,“中央地勘基金”在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支持力度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风险,引导和促进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资,并共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找矿发现。据国土部介绍,“中央地勘基金”自成立以来,3年后形成的对社会资金投资地质矿产勘查的拉动比接近1:10,且到2011年末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3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累计268.43亿元,累计投资矿产勘查项目4674个,新发现矿产地585处,其中大型307处,中型176处。
现如今,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也存在类似的勘查资本市场尚未建立、勘查投入总体不足,且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存在较大风险的问题。为了加快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及产业快速启动,就非常有必要动用“中央地勘基金”来支持页岩气勘查,或专门成立用于页岩气勘探的国家级“页岩气地质勘查基金”(简称:“页岩气地勘基金”),以形成对社会资金投入的撬动作用。“页岩气地勘基金”将着重用于对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区开展前期勘查,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页岩气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
成立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页岩气与天然气在地质开采上具有本质区别,页岩气勘探开发是一个需要不断打井的过程,且页岩气资源家底也是随着大量探井的落实而不断变得清晰,也就使得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前期勘查投入大、风险高,亟需规模化、持续性的勘查资金投入才可能快速发现储量,并积累丰富的地质资料数据。
天然气与页岩气在地质开采上具有本质区别 页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其与常规天然气在储集介质特征、盖层条件、圈闭条件、分布特征,以及成藏机理等方面均有差异。简单地讲就是,常规天然气需要有生、储、盖的合理组合,而页岩气则主要是自生、自储、自保。具体地讲就是,页岩气藏储层介质具有“低孔低渗”特征,以吸附状态存在;其赋存不需要其他岩性作为盖层,气藏形成无明显圈闭界限,气藏范围几乎与生气源岩的面积相等;页岩气资源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状态,资源丰度低、非均质性强,往往仅局部有“甜点”。
页岩气藏的上述特征决定其开发具有单井产量低、采收率低、投入高、产量递减快、生产周期长等特征,这就决定了页岩气开发必须通过大量钻井形成接替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页岩气开采需要进行钻水平井与实施压裂工程,而常规天然气开采很少需要钻水平井及实施压裂,相对容易开采。可见,页岩气产业化开发的有效模式关键是形成规模化“采”气,我国页岩气开发初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持续的、规模化的勘查及打井,成立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将对国内页岩气勘查投入尽早形成带动效益。
页岩气勘查投入大、风险高,需要国家持续投入才可取得规模效益首先,页岩气勘查及开采投资非常高,完成一口打井工作往往需要投入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收益回报期却不确定,按照目前国内的天然气价格,页岩气开发的投资成本回收至少需要20年以上,而一口页岩气井能否稳产20年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页岩气勘探风险大,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份,国土部、中石油、中石化及延长石油等共完钻81口页岩气探井,压裂44口,仅40口井获工业气流,探井获气成功率不足50%。最后,技术工艺组合需不断实践,页岩气勘探开发需要水平井及分段压裂等专业技术,其成功开发的核心是成本控制,也就决定了提高效率、控制成本的技术工艺组合是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关键,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技术工艺组合尚需大量的钻井实践来形成和掌握。此外,页岩气开发还将可能面临极高的环保投入及政策风险。
国家承担页岩气勘查基础工作有利于快速积累油气地质数据及资料由国家出资并委托专业公司进行页岩气勘查及基础地质资料的收集,可以集中资金确定我国各地区页岩气储层的地质构造、成藏条件并准确评估页岩气储量及可采资源量,为我国页岩气开发提供资源基础。同时,还可以对页岩气开采若干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创新和推广,使其有效应用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当中,为页岩气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事实上,美国早期也主要是通过实施“东部页岩气工程”才积累了大量非常规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地质材料与数据。早在1976年到1992年期间,美国能源部共出资9200万美元,委托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众多业界公司,在美国土东北部的宾州、纽约州周边开展了页岩气东部工程。其目的主要有两个:确定东部盆地页岩气储层地质构造、成藏条件并准确评估页岩气储量及可采资源量;发展并推广页岩气开采若干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使其有效应用于商业领域。
经过若干年的实施,东部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关于美国东部页岩盆地地质构造的庞大数据库,以及关于页岩气储藏和形成机理等的若干技术资料;通过在63口试验井上进行的95次压裂作业,取得了页岩气开采技术的一系列突破,如第一次使用氮气泡沫压裂技术,第一次使用定向钻井技术,试验使用微地震波监测水力压裂的裂缝等等。美国这项由政府出资主导的工程,发展完善了页岩气开发技术,其成果逐渐得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详细的数据资料库至今仍对页岩气公司的运营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后来的美国页岩气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成立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具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我国在成立及运作专项基金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中央地勘基金”的成功管理及使用将为“页岩气地勘基金”提供直接参考。除此之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为鼓励、促进能源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也先后设立了多种专项基金、资金,包括三峡建设基金、节能基建专项资金等,有针对性地资助了重大电力公益等能源事业的发展,在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以三峡建设基金为例,该基金的征收是为三峡工程建设筹集足够的资金,三峡工程是中国跨世纪的一项巨大工程,由于三峡工程耗资巨大,国务院决定以全国用电加价的征收方式(贫困地区和农业排灌不在征收范围内),与葛洲坝电厂上交利润一并作为三峡建设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工程建设,纳入预算管理,在中央财政预决算中列收列支,专款专用。三峡建设基金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三峡工程总投资预算2039亿元,实际总投资1800亿元,其中三峡建设基金占总投资40%左右,有效地保证了三峡工程的顺利进展。
同时,为了鼓励节能事业发展,国家成立了节能基建专项资金,大幅降低节能基建项目的贷款平均利率,而且节能基建专项资金的建立和投入使用,也产生了显著的节能和经济效益,许多节能项目既带来了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通过项目的税收增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此外,在我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我国政府也是通过设立可再生能源基金等方式,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起到撬动等杠杆作用的。
基金筹建、使用、回收及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建议我国在综合“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成立“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整合中央、地方及油气产业界的力量,形成社会资金投入页岩气勘查的撬动作用,加大页岩气勘查投入。同时,页岩气勘查将逐步形成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尽早实现页岩气探明储量,并积累国家页岩气地质资料数据。
基金用途:该地勘基金主要用于页岩气勘探,不用于开发,待页岩气勘探获得储量并实施有偿转让后,再由企业进行具体的页岩气开发工作,其中储量转让的部分收入需要投入到该地勘基金中,形成基金接替,滚动使用。
基金规模:按照我国页岩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的规划目标计划,并按照每立方米探明可采储量成本为0.1元计算,则“十二五”期间需要勘探投入200亿元。类比“中央地勘基金”已经形成1:10的社会资金投资带动效应,则可以假设国家资金投入若占10%,则该“页岩气地勘基金”的规模为20亿元。
资金来源:借鉴“中央地勘基金”与美国在东部页岩气工程中的成功经验,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先期可以主要是由财政专项拨款方式设立,后续可以联合省(自治区、市)级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及吸纳国有石油公司出资等方式共同筹资设立。
基金筹建及使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及产业发展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为确保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及管理,国家先期可以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筹建该基金。例如,2013年可优选筛选5~6个页岩气资源有利区,设置临时探矿权,公开优选施工队伍,投入4亿元进行页岩气勘查,并达到探明储量程度;后续2014年再逐步扩大页岩气资源有利区面积,投入8亿元勘查资金,到215年累计投入“页岩气地勘基金”20亿元。
基金回收方面:“页岩气地勘基金”在投入使用并获得探明储量后,国家可以有偿出让探明储量和页岩气采矿权,并将部分转让所得再投入到该基金中,形成基金滚动以便进行新的页岩气区块勘查,以此形成有序接替,良性循环。
当然,“页岩气地勘基金”的使用及回收也可以有多种模式可供借鉴,具体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先在国家级页岩气勘探开发及应用的综合试验区开展,待取得成效后,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
成立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具有战略意义
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启动亟需由国家引导页岩气勘查等基础工作的开展,这能够快速实现页岩气地质勘查的规模效应,缓解页岩气上游市场化竞争环境下诸多非油气企业直接参与页岩气勘查的资金投入负担与风险,而且有利于推进我国油田技术服务产业的市场化竞争与改革,快速积累页岩气地质资料,打破以往油气勘探地质资料主要由国有石油公司独占的弊端,促成国家地质资料库与资料共享机制建设。
快速实现页岩气勘查的规模效应,缓解企业负担及投入风险 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前期投入高且收益回报期不确定,对于企业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国家成立“页岩气地勘基金”,通过提供便利的融资、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工具和机制,可以最大程度的分散和转移单个企业在页岩气勘探过程中的创新、投资以及经营风险。
以往国内设置的各类投资基金的运作经验表明,其首要作用是带动社会资金及行业投资投入。政府作为最具权威和公信的公共部门,政府对待页岩气开发的基本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国家成立“页岩气勘查基金”将会对投资者产生无形的感召作用,吸引大量地方资金与社会资金投向页岩气及油气勘探领域,进而形成投资倍增效应,促进页岩气及油气上游勘探。
效拉动油气田技术服务市场,促进油服市场化竞争 技术研发及创新技术是油田技术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际上油服企业管理基本上独立于油公司,并以为油公司提供高效、优质、低价的油田技术服务为目标。我国油气田技术服务主要集中在国有石油公司,且现有的油田技术服务企业与国有石油公司之间大多是母子公司关系,主要是为中石油、中石化等母公司提供油气田技术服务,国内油田技术服务市场没有实现市场化竞争。
当前,我国非市场化竞争的油田技术服务市场环境下,油公司与下属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不仅降低了油田技术服务效率、人为夸大了服务成本,而且也抑制了我国油田技术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潜力,这不仅利于国内油田技术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不利于我国油田技术服务产业整体做大做强。
若成立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国家通过设立页岩气区块临时探矿权并针对国内油田技术服务企业组织开展竞争性招标,选取优秀的施工队伍进行页岩气勘查,则不仅为我国广泛的油田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有利于促进油田技术服务市场化竞争及改革,而且也能够激发国内油服市场活力,有利于提升油服整体实力。
有利于快速积累页岩气地质资料,促成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地质资料“上交—使用”机制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资源垄断性强的油气地质资料方面表现的特别突出。历年来,我国油气产业上游勘探开发基本上都是由国有石油公司进行,国内陆域油气矿产地质资料及相关数据也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等国有石油公司手里,国土资源部等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并不完全掌握详尽的地质资料,而且这几家公司的地质资料也是互相保密的,没有做到地质资料完全上交国家或国内透明共享的双赢局面,这不利于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开发。
近年来,随着页岩气等非常规气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尤其是页岩气矿权准入放开、实施市场化竞争的情况,我国矿产资源地质资料“上交—使用”机制这个影响中国地质(特别是石油地质)行业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和突破的时候。
若成立国家级“页岩气地勘基金”,则由国家组织市场力量主动承担页岩气基础地质资料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严格执行地质资料“上交—使用”机制,以便建立公开、透明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库,这不仅有利有利于打破以往我国油气地质资料主要保留在国有石油公司的弊端,而且有利于以页岩气为突破口快速启动我国油气地质资料及数据的公开透明机制,完善页岩气勘探开发市场化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