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IT部门在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位也在与日攀升,这不仅简单地体现在IT对企业运营、管理、业务方面的参与和影响,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发展,IT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竞争筹码与手段。因此,IT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IT部门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创新热情? 一直困扰着信息化管理者们。
为什么跳槽率高?
据G a r t n e r研究数据显示,目 前 , 中 国 I T 行 业 的 跳 槽 率 在1 5%~2 0%之间,而其他行业只有10%。IT行业的跳槽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企业IT部门的相关职位是非常的热门的,工作也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容易找到。另外,在企业中,IT部门的定位并不高,导致相关IT职位的工作压力较大、薪金待遇较低。这些情况尤其在传统制造企业中更为凸显。由于这些原因,就促使IT员工不断地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IT部门“留不住人”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
从IT员工的跳槽方向来看,职位较低的IT员工往往会从民企、央企跳槽至外企,这样不但可以在外企得到更高的薪金待遇,也会得到经验积累的机会。但是IT职位较高的管理者却恰恰相反,他们会从外企跳槽至民企、国企,这是因为这些管理者会在外企碰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也就是说如果IT管理者升至企业的中国区总监或者是亚太区总监这些区域性的IT管理职位时,如果不向业务方面转型,职业的发展前途也就到此为止了。作为区域性IT管理者,他们必须遵从企业总部制定的IT规划、战略指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标准限制,“人家怎么说,他怎么做。”职业舞台是有限的。而跳槽至民企或者国企,作为企业全盘管理的IT一把手,把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想法贯彻到企业中的发挥空间会更大。
软技能需培养
据Gartner研究发现,企业IT职位越高的人,对软技能的要求会越高;而低职位的员工更偏重于硬技能。如果是一个IT工程师需要的硬技能可能为70%,那么只需要30%的软技能;但如果做到CIO的职位,就需要70%的软技能甚至更多的软技能。
所以,在中国,偏重于硬技能的岗位,像数据库*、网络*、程序员等职位员工是较容易找到的。
因为这些硬技能可以通过专业书籍、培训等方式就能够掌握。相反,偏重于软技能的像项目管理、业务分析员等职位却难找到人才。
软技能是管理能力的体现,比如说像项目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一些IT员工会攻读项目管理的PMP认证,但是我们发现,在具体实践当中,即使很多人拿到相关资质认证,也不能很好的做项目管理工作。另外,像BI业务分析的工作,需要企业IT员工站在业务和IT部门中间,从业务部门了解业务对IT的需求,再与IT员工进行沟通,将需求通过IT手段实现,这就要求IT员工在既懂IT又了解业务的基础上,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也属于软技能。实际上,情商较高的人通常软技能也是较好的,因为这些人可以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因此,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讲,要保留员工,就要多提供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软技能,员工在企业发挥的空间才会更大。
用对方法是关键
真正的员工工作热情是从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成就动机上得来的。只有充分调动工作热情,激发员工创新热情,IT员工才能更好的发展,并支撑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一路向前。
以下总结几种方法供企业参考。
岗位轮换 当IT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达到一年或者两年后,可以给其调换岗位,帮助员工更多的了解企业。岗位轮换可促使员工对企业更加熟悉,让其对企业产生情感。同时,岗位轮换也会使员工产生新鲜感,会消除长期从事固定岗位的烦燥情绪。
职业发展经理 某跨国轮胎制造商在企业内部会设置职业发展经理的职位,这个职位不属于IT部门,而属于人事部门。他与CIO一起工作,寻找、发现有潜力、值得培养的员工,为员工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并告诉员工如要达到其计划中两年后的工作职位以及要求,员工从现在要做的工作以及从哪些方面对员工进行考核等内容。这就促使员工自发地、有目的性的工作并得到更好地职业发展。
企业辅导员 辅导员职位是针对新员工制订的,他与员工并非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他是跨部门、跨小组的较资深的企业管理者或者老员工。他的工作是让新员工在熟悉企业流程、文化的基础上,缓解新员工对企业的陌生感以及在工作压力外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并帮助新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减少员工流失的可能性。辅导员制度规定,每个月必须与新员工吃一顿饭,进行交流,不得将交流内容向第三方透露。
不搞“一刀切” 某跨国日用品公司会甄别出哪些岗位对企业来讲是重要的岗位。那么,企业会把不太重要的岗位外包,所以说企业会甄别出哪些员工是需要保留的,企业就会采取提高薪资待遇、给予培训机会、升职等方法保留需要的员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搞“一刀切”,通过一件事情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甄别出企业需要的人,再去做相关工作,而不需要的员工转移到外包公司,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
据Gartner调查发现,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品牌也正在成为吸引员工的一大利器。通常外企在品牌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员工通常会降低待遇而进入,在这个平台上谋求更好地发展。另外,较大的国企工作相对稳定;有前景的民企上市发行的原始股票都是现代企业吸引员工的优势。总之,不同的企业会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吸引员工,打开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发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