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在经历空前深刻的变化,国际舆论纷纷予以关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哈拉尔指出:“当今企业,无一例外地正面临着一系列变革,为了适应新形势,优秀的企业家应该用全新思维在诸如合作与非集中化、知识资本、供应链、递增收益网络和觅智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现代企业追求合作与非集中化
合作是当今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最重要的趋势,这是一个尚未被人们充分理解的法则。只要观察一下跨国集团近年来的行动就能获得答案,它们正是因为在许多领域力不从心,才实施强强联手策略,并且在世界各地大量收购中小企业。新形势下进行合作的新理念是:合作的本身就涉及到新思维、新知识的集中和交流,而这正是现代企业所追求的。
非集中化更是近十年来大企业推行经营变革用得最多的手段,是企业适应高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战略性举措。典型例子是许多大企业纷纷“减肥”,出让生产线和扩大外包业务。哈拉尔认为,非集中化理念的精髓是“能量释放”,形成适应市场变化需要的经营管理机制,它使大公司大大减少了风险。而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非集中化带来了更多的获利机遇,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扎实的生存基础。
知识资本: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
通常,人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经营、生产的全球化方面,而较少关注技术发展的全球化。实际上,离开了技术的全球化,经营、生产的全球化最终将失去活力。美国巴特利国际研究所的统计资料表明,高科技产品结构更新依赖技术全球化的程度,上世纪90年代已达到70%。进入21世纪后,依靠技术全球化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将占总数的86%以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推动下,随着跨国公司的向外扩张,21世纪知识资本的流动性将大大加强。正如货币资本和能源在200多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货币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这就不仅决定了世界经济将日益依赖“知识生产率”,而且促使企业以更多样化和更有效的手段占有知识。
供应链: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
早在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查尔斯·法恩在就在其著《时钟速度》中指出:“未来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设计的‘供应链’最好。”法恩认为,懂得设计和利用“供应链”的人,他的企业在21世纪不仅将跑得最快,获利最丰,而且经历的风险将最小。
与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现代企业家考虑得最多的不仅仅是自己如何干,而且要让别人好好为自己干。于是出现了一个包括供应、配套和其它协作在内的业务圈,法恩将其并称之为“供应链”。设计“供应链”的目的在于优化从原料供应到最终客户的全部活动。例如,在高科技日新月异和纵横交叉发展的推动下,技术改进加快,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对主机厂商来说,尤其是对生产由大量零部件组合起来的复杂产品的企业而言,要全面洞察、吸收已经出现的最新技术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分工明确、规模化经营的零部件生产厂商却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此外,主机厂商无法拥有包罗万象的人才,而为数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正好能弥补主机厂商的不足。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电子商务的崛起,为主机厂商跨越地区物色理想的供应商创造了极有利的环境。
递增收益网络:保持密切联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是未来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推动力。美国管理学家阿乌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应该努力建立起“递增收益网络”。这个网络一方面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联系起来,以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它使企业生存在不断更新的信息世界里,同市场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人们发现,上世纪末在经济持续10年增长的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是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不惜工本地建立内部网,最终实现了共享一切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成果。福特汽车公司要求,通过网络,不放过每一笔生意,不使一项哪怕是微小的技术改进受到冷落。戴尔电脑公司更是将网络建在顾客的家门口,请世界各地的用户通过电脑和互联网为其出谋划策,使公司得以实行“按单生产”的无库存经营方式。实践证明,将竞争优势建立在“递增收益网络”的基础之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新形势下企业最明智的选择。
觅智:以最短时间柳暗花明
不久前,江苏倪家巷集团董事长拿到了一份来自海外的报告,上面列举了集团旗下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这份被称为“会诊结果”和“企业良方”的报告,源于4月底日本经济技术国际推进协会的三位资深日本制造业专家的江阴之行。在江阴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的牵线搭桥下,专家团深入5家制造业企业问诊把脉、献计献策。据悉,海外工程师“四两拨千斤”的案例在江阴企业中并不鲜见。
企业聘请专家顾问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美国企业通过咨询获益的例子比比皆是。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后,高度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复兴经济中的作用。为了支持中小企业,联邦商业部组织了由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免费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顾问团通常包括销售、市场营销、金融、创业和风险投资等领域的专家。一些中小企业主表示,他们的公司能在经济危机中存活下来,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经常给予他们创新思路和鼎力支持的顾问团。为了发挥这些经理人才的作用,联邦小企业管理局每年都聘请超过1.5万名退休经理,组成了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他们与小企业主结成“一帮一”的对子,教他们如何审视市场、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申请贷款以及如何获得专利等。这些举措帮助许多小企业主从企业经营管理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使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市场中的领头羊。
中国已进入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尤其对广大中国企业来说,极需有识之士指点方向,以最短时间柳暗花明走出困境。
(特约撰稿人:刘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