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请注册会员
首页  >>  新闻资讯  >>  会员动态  >>  正文

华立集团与西门子(中国)就全球智能制造项目签订战略
合作协议

发布时间:2016-10-2     来源:华立集团

9月23日,华立集团与西门子(中国)就全球智能制造项目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标志着华立新智能制造体系建设项目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华立全球智能制造布局正式拉开大幕。签约仪式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开放平台等话题发表了演说,来读一读他所分享的观点。

        传统企业转型路径:

        ( 互联网思维+工匠精神 ) x 创新驱动

中国的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正面临着一场分水岭式的洗牌。强者越强,弱者则会更快地被淘汰。很多人都把这件事情归罪于互联网,但其实不是。互联网只是一针催化剂,加速了这种进程。

我认为,中国企业现在过分地放大互联网的作用,但本质上,它只是一种工具、手段、技术。所以华立一直坚定地主动拥抱互联网,但绝不全然“迷信”。作为传统制造企业,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关键的出路就是两手抓:互联网思维+工匠精神

这几年,华立在互联网思维上有几次比较大的动作,比方说,我们从原来封闭地做一个企业,变成做一个开放的平台;从原来只考虑产品或者产业链,变成产业生态、商业生态的思维模式;从原来独自干,变成跟大家一起干;原来华立的雇员,现在更希望成为华立的合伙人;原来没有血缘关系的外部企业,现在只要能在共同的生态上协同,华立都把他们看作一家人。

但是,工匠精神怎么做,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也是更关键的问题。

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企业最终还是要依靠生产出过硬靠谱的、让消费者能够有超预期满足的产品和服务。所谓的工匠精神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如一日的“严谨、耐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不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在我们的传统工业中,要把一个产品做快做好,必定要建立在标准化大批量的基础上,所以过去我们的生产线都是刚性的,最多加一两条小的柔性生产线来作为一种辅助。但未来,可能所有的用户都有个性化需求,如何做到满足个性化需求、大批量生产、及时交付这看起来似乎矛盾的三个要素,是对我们“工匠精神”的新的挑战、也是智能制造中最核心的理念,更是中国制造2025最本质的说法。

工业4.0:

机器换人只是表层,信息化数字化才是基础

很多人一听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第一反应就是机器换人。花钱买一堆机器,替代流水线上的人工作业。我认为这种行为有意义,解放了劳动力,但并不解决企业制造管理水平和个性化定制能力上的根本问题。

我认为,当前制造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问题。实现工业4.0也许路还很长,但解决了信息化、数字化,就好比建一座120层的房子,首先要夯实120层楼所需要的地基,然后可以先建十层房子,后面一层一层加上去。但如果你先建了十层楼的地基,今后要加层就难了。

华立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得出了我们必须要走这条路的选择,但是如果全凭华立自身能力来摸索,这个过程费时太长,要走很多弯路。但现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时间,所以,还得要借鉴那些跨国公司现成的先行经验。

我们对比了世界上很多号称对工业4.0、对智能生产有研究的企业公司,最终发现,作为德国工业4.0的骨干企业,西门子在这方面有着很多靠谱的经验和样板。在未来的智能制造工厂中,华立和西门子共同设计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概念,每一台生产出去的产品,会被我们监控到所有的运营状况,让工厂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自己发现问题,并改进和优化管理。这样一来,工厂本身,就变成一个大机器人,一个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华立为此确定了三年计划,搭出一个范本,最后变成一个制造体系。华立旗下包括青山湖基地、五常基地、金星基地、昆明基地、武汉基地、甚至泰国基地,都会按照工业4.0的标准来完成升级。在西门子的专业合作下,让我们缩短摸索路程、减少犯错概率、降低或有风险,以及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靠谱的智能制造团队。

所以我认为,华立与西门子之间的合作,更多地是共同完成一些系统的思考,而非在某个项目上单纯的管理咨询。

中国制造业水平:

提升华立只是开端,提升行业水平才有长久意义

华立的智能制造,究竟应该做成封闭的生态,还是开放的生态?我们的决定是:开放。

而这正是我们在与西门子交流时提出的一个观点。目前,与西门子全面合作的中国企业中,华立是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可能双方在某些知识产权或者技术上有商务约定,但华立绝不会把智能制造体系变成我们的独门暗器。我认为,与华立独占这些技术和能力相比,让整个中国制造业水平提升,对我们有更大的好处。

“独木不成林”,这是华立对智能制造的认识,所以合作之初,我们就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做事,甚至在今后,我们还会考虑与西门子合作,帮助更多的中国制造提升水平能力和理念,这正是我们的期望。

举例来说,现在的杭州科创大走廊沿线的城西已经成为大量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的大本营。但是,很多高科技企业一旦需要产品化,他们马上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满足大批量、短交货周期、低成本控制的生产制造。

甚至有企业在江浙地区找不到合适的生产商,需要把产品送到深圳生产。撇开制造本身质量靠谱与否,其中浪费的时间和物流成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是政府部门多批政策补贴,鼓励创新创业就可以的,而是要引导建立良好的制造业生态环境。如果我们同时能够成为创新型企业产品的OEM或者ODM的制造平台,这对政府花巨资所营造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当然也符合华立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一直主张以开放的态度来建设生态平台,对于我们、对于社会,都是相辅相成、互惠有利的。

当下,华立内部的各个实验室已经开始向更多创新型企业开放,而与西门子正式签约,更大的意义在于,向华立系企业及更多的合作伙伴宣告,我们将会以开放的姿态,做好智能制造这一样板工程,并在其中体现的工匠精神和参考意义,惠及到更多的同道中人。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