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仪表是对物质世界信息进行测量与控制的基础手段和设备,是信息产业的源头和组成部分,与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设备制造与服务地位相同。因此,仪器仪表制造水平反映出国家的文明与发达程度,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与其他装备子行业相同,中国同样成为了常用仪器仪表生产大国,是典型的“价格杀手”和“暴利终结者”。2017年,国内仪器仪表行业20个小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622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3亿元,同比增长10.71%。其中,试验仪器、光学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等分行业营收同比增幅较高,对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实验分析仪器等中高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少数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但与此同时,低端同质化竞争、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行业内仍普遍存在。目前,国内高端仪器仪表对进口依赖度较高。赛默飞、岛津、安捷伦等外资品牌占据着国内实验室检测仪器的大部分席位。当然,这也许是外资品牌的最后阵地了。
转型升级拓展需求空间
随着国内传统产业推动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重大工程、成套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洋工程、环境治理、检验检疫等诸多领域对仪器仪表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智能化设备的开发大大拓展了仪器仪表设备应用深度与广度。市场分析人士预计,到2020年,国内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1000亿元。
2012~2017年的统计显示:国内仪器仪表行业规模及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而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亦同步增长。目前,仪器仪表行业共有上市公司4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5家。
在选取的六家上市公司中,近两年来大部分都能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见表一)。
表一 六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2017~2018前三季度)
2018年1~6月,在新三板挂牌的仪器仪表企业中,营业收入前五名有四家实现正增长(见表二)。
表二 仪器仪表行业新三板公司营业收入前五名(2018上半年)
在分析2018年行业运行情况时,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协会相关人士总结了四大特点:一是产品需求结构变化明显。仪器仪表领域触及产品众多,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仍保持大于全行业增幅的高增长。二是产能过大。中高档产品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三是由以往的简单加工、装配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四是出口增长快,进口增幅小。
外资加速进入“富氧”领域
数据显示,近四年来,只有国企川仪股份的毛利率低于35%;毛利率最高的康斯特达到73.03%,这在装备制造各子行业中极为罕见。川仪股份、聚光科技和万讯自控等三家公司毛利率在统计口径中持续走高,经营质量不断优化(见表三)。
表三 六家上市公司营业毛利率(2015~2018前三季度)
目前,江苏、广东两省外资企业云集,在仪器仪表产品市场占比较大。近年来,外资和国际知名水质监测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如美国哈希,日本岛津,瑞士ABB,德国E+H等。外资企业可通过建合资企业、合作生产、联合制造等方式占有国内中高端市场,并以品牌、质量、可靠性等优势取得超额利润。
商务部公布的2018年1~9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和金额数据显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额同比增长64.1%。基于国家持续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到大陆落户的背景,仪器仪表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种“鲶鱼效应”并未将本土企业“斩尽杀绝”的话,主要由更具活力的民营企业构成的仪器仪表行业是否能收获“双赢”的结果?
要技术外溢更需自力更生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化基本上是沿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技术路线推进。基于全球视角,中国工业技术进步过程,总体上是西方工业技术的转移扩散过程,即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
仪器仪表行业核心技术短板同样存在。中国香港天美(控股)收购瑞士普利赛斯天平后,在上海成立的上海精科天美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但是,随着国际环境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尤其是欧美国家对技术的封锁,中国工业的技术发展包括装备技术能级的提升,将从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调整为以自力更生为主。
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不断引进欧美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出现了横河、山武等知名仪器仪表企业。应该说,工业发达国家拥有的“分毫不差”技术奥秘,是占据产业高端之“利器”。如果国内产业无法在核心技术上实现有效突破,随着外资企业的高速布局以及其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基于目前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背景下的“富氧”产业生态同样会发生变化。更为不利的是,这有可能使国内相关产业再次错失由市场带动的技术升级机遇。
2018年9月,科技部确定了53个“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项目实施周期3年,中央财政投入经费共计51960.36万元,以进一步助推仪器仪表行业的技术研发。当然,如果专项实施在总结借鉴以往的经验而采用系统工程推进新模式的话,或许会取得些实质性收获。
在新技术、新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在传统技术不断被颠覆的年代,只要不懈努力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