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有效发挥科技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对于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今日邀请民政干部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谈谈如何发挥科技在社区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强化城乡社区治理的科技支撑
胡守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科技革命往往以创造性破坏的形式,对旧有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社会治理模式等产生“颠覆式”影响,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新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凸显了科技支撑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正推动人类社会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向智慧社会形态转型。数字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其发展趋势是社会的全面数据化;网络化为信息传播提供物理载体,其发展趋势是信息物理系统的广泛采用;智能化体现信息应用的层次与水平,其发展趋势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这些构成了影响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背景。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社区治理质量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着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城乡社区治理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强化科技手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与社会治理相关环节和领域的交互和融合,充分释放制度优势,更好提高治理效能,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普及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社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提升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基本条件。要按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加快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亭、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的社区应用。
加快科技与治理深度融合。按照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以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整合区域内的人、地、物等信息,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提升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社区生活智能化。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组织邻里互助,完善网络协商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渠道,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注重运用大数据治理手段。加强社区治理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积极引导政府信息、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等数据资源的整合,促进大数据跨地区、跨领域和跨部门的开放共享,逐步建成各种信息交互融合的城乡社区治理大数据平台。基层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大相关硬件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基于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采集、储存、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对社区治理数据的实时分析,为社区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打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城乡社区治理“最后一百米”更畅通。
推行区块链技术集成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区块链提供了一种让公民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的方式。要从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入手,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卫生、计生、教育、就业、养老、慈善、社会救助、精准脱贫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社区居民自助服务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塑造“服务-治理”的新型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科技手段在社区治理中的深度应用将从技术层面促进社区治理转型,而技术是与组织、制度等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建构的。在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同时,要从观念、组织、标准、制度等多层面综合施策,确保社区治理智能化行稳致远。要树立系统治理和科技伦理意识,认真总结“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区块链+民生”技术成果应用的有益经验和薄弱环节,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研究,坚持试点示范,逐步铺开的策略,探索科技支撑社区治理的领域、方式和模式,为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引。要树立科技支撑的风险意识,注重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提高公众使用率、保证数据安全、弥补数据鸿沟,最大限度防范技术风险。要推进社区治理结构重塑,顺应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升级,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重构社区组织体系,优化政府对城乡社区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为科技支撑提供体制保障。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社区“精治”“善治” 离不开科技支撑
秦新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解放生产力,催生执行力,让社区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微治”到“精治”再升级为“善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何为科技支撑?笔者以为,就是坚持在社会治理中融入科技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坚持用科技成果支撑社会治理,最大限度解放和促进产生力,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融洽度,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以科技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
做好“互联网+”文章。始终坚持“互联网+”理念,搭建好“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承载并优化社区自治、社工管理、民情记录、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信息横向纵向贯通,鼓励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互动APP等形式,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平安365”智慧治理体系、江干区“智慧治理一张网”、滨江区“智慧社区”等平台贯通多部门信息,推动联动共治。西湖区和拱墅区祥符街道阮家桥社区分别搭建了社区“智连线”平台和“1598-服务到家”手机APP平台,形成了网上办事、居民自治、生活服务等智能综合应用系统。推动“便民惠企”智慧应用在社区落地,下城区石桥街道景荣社区引进智能机器人、老年卡制卡机、高拍仪等便民设施,拱墅区上塘街道善贤社区开发“善贤E家人”智能卡,促进了社区治理服务智能化。
加大“区块链”运用。坚持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广泛运用于社区治理之中,减少社区治理的死角和盲区,着力打造“和谐、法治、智慧、活力、安全”的现代新型社区。如宁波市加大智慧信息服务,建立“一库一线一系统”的智慧服务平台。“一库”即服务需求信息库,分类采集社区居民数据;“一线”即开通87868000服务专线,实现服务对象与智慧服务平台的实时互通;“一系统”即服务需求收集处置智能系统,为居民提供家政便民、物业维修、医疗保健等10大类专业化服务。形成居民电话点单、服务平台自动派单、服务团队高效落单、服务对象即时评价的信息化服务流程,保证了服务质量,增强了安全系数,提高了和谐指数。
实现“智能化”目标。智能化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杭州市主城区诸多小区和众多公共停车场与杭州勤凤科技有限公司加强合作,探索建立车牌识别电子系统,做到车辆通行不落杆进出和收费,提升了通行速度,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促进治理智能化,全省各地坚持向科技要执行力,走信息化路子,向数字化迈进,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正在积极探索村(居)务公开新路径,着力实现由物理版橱窗向电子版平台转变,做到所有村(居)务公开内容都能在手机上体现,居民群众均能第一时间知晓,有效解决了以往“月贴一张纸,风吹无人管”的弊端,提高了群众对村(居)务公开的知晓度和监督力。
坚持用科技增强社区治理精准化效能
抓好精细化实践。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社区治理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方面,浙江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精细化治理路径,如不少社区警务室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作用,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通过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精准定位等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破获拐卖儿童、抓捕逃犯等难案悬案的成功率。目前,顺手牵羊或小偷小摸等违法行为在浙江各地越来越少,因为,嫌犯往往来不及逃跑就被警方抓住了,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聚力精准化探索。只有精准才能促进高效与和谐。比如,当前广为诟病的高空抛物(坠物)伤人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围绕打造“和谐自治标杆区、幸福养老标杆区、暖心服务标杆区、精准保障标杆区”的目标,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等多地想出了防范妙招,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专门设计,在小区内安装数十个到上百个不等的防高空抛物摄像头,多以60度或80度仰角安装,综合考虑玻璃反光、不侵犯个人隐私等因素,这些“电子眼”辐射所有住户的阳台和窗户,有效解决了一直困扰城市居民小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既加大了对高空抛物的有效监督,也方便了对高空抛物事件的责任倒查,更为维护大多数人利益创造了条件,数据显示,98%以上居民持欢迎态度,这种利用科技成果解决人力资源匮乏、延伸人类触角、彰显公平正义和法治力量的做法,值得全社会期待。
坚持让科技拓展社区治理善治化维度
让科技助力做好事。近年来,浙江省扎实推进数字民政建设,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加快完成民政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全面数字化,以民政服务“码上办”为抓手,全面贯通社区治理“码上协同”、社会组织“码上通办”、社会救助“码上联办”等12个条线“码上办”服务,统筹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如杭嘉湖等多地城乡社区通过安装签注(卡式)自助一体机,让居民不用跑镇上或县城,就能实现电子港澳台通行证自助签注。同时,便民自助一体机在城乡社区就能实现30多项民生事务通办,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方便了居民群众,真正实现了“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
让科技助力行善事。坚持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切入点,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将未来社区作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创新落地单元,优先推动5G通信技术应用,落实未来社区实体建设和数字建设孪生理念,加快推广应用社区信息模型(CIM)平台,通过建设应用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探索社区居民依托平台集体选择有关配套服务,推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推广“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鼓励共享停车模式,推进社区智慧安防建设,在保证数据安全并做好风险评估管控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创新,真正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普惠,促进了善事善行,善作善成。如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与海康威视合作,引入全球领先的AI视频智能识别技术,探索建立了“城市眼云共治”基层城市治理模式,其中通过水电流量和门禁系统建立了自动观察安防措施,防止独居老人出意外,既保护了老人隐私,又推进了社区居家照料,真正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让科技助力防坏事。科技力量远超人眼范畴和人力所及,如科技“天眼”和移动支付作用就是很好的例证,目前在浙江省县域范围内,通过安装高清电子监控设备,较好地实现了抓拍开车接打电话、高速行车后排不系安全带等陋习和顽疾。随着杭州率先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城,全省11个地市和90个县(市、区)均推行手机移动支付,有人开玩笑说,小偷到了浙江因偷不到现金都改行了,移动支付有效促进了平安社区、平安浙江的创建。
科技力量是无穷的。它不光是劳动力和生产力,也是执行力和战斗力,更是智治力和善治力。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科技必将进一步延伸社区治理之眼力,拉长社区治理之臂力,拓展社区治理之脑力,有效支撑和撬动社区治理实现精准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民政厅)
建好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智慧社区共同体
夏同杰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山西省太原市按照国家对基层治理发展的要求,立足社区实际,秉持“智能、人文、服务”的理念,以“让社区治理更精细、服务更精准、生活更智慧、居民更幸福”为宗旨,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思路,以顶层设计和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创新为突破,以社区服务与管理应用为基础,以共享互通的社区数据资源库为核心,以统筹各类服务资源为切入点,以满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为落脚点,全面构建了涵盖社会领域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动员、社会组织等于一体的“太原市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应用,创新了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实现数据、资源的跨平台交互、多渠道数据融合,实现了基层治理集中统一、分层互联、安全高效的智慧化应用,实现了市、区、街、居四级信息互联互通,三县一市、六城区、54个街道办事处、589个社区全部覆盖,实现了“互联网+民生”服务在基层治理的落地生根。
数据多共享,居民少跑腿。居民是社区的核心元素,太原市以居民为服务单元,将全市社区人员信息、住建房屋信息、综治及特殊人员信息、教育入学信息、公安户籍信息、居民电子证件数据等进行全面整合并高度融合,形成一个人从出生、成长、教育、医疗、婚育、就业、养老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电子证件的高效使用,减少居民纸质材料的重复提交,真正实现了智慧社区“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的服务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优质的基础公共服务。
业务共协同,服务更简单。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各级公共服务流程,以简化公共服务办理程序、方便居民事项办理为目标,梳理打通了社区居民需办理的计生、老龄、社保、民政、低保、残联、统战、党建等8大类27项业务,实现业务电子流转、多级联动,公共服务事项“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作、管理全程监控”,实现“人在路上走、事在网中办”,通过“一门式”服务应用,让居民只在社区就可办理生活形态下大部分业务。
医疗+养老,居家更健康。面对当前的养老刚需,太原市以智能设备为终端,以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数据为基础,以12349呼叫热线为依托,以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为保障,通过社区、属地卫生服务站、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在社区服务综合体内,选择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老人在家即可享受专业优质的照护服务,努力让“智慧养老”的新模式落户到每个家庭,努力让每位居民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社区便民服务,打通“最后一米”。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理念,倾力打造智能化宜居环境载体,整合社区内外的商户资源,建立全新的社区服务标准和服务体系,着重解决社区居民的“最后一米”生活服务问题,为居民提供更便捷多元的商品和服务,为社区管理提供丰富的服务资源和文化活动,为服务商提供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和运营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真正形成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新生态、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新模式,让居民生活得更舒适,在社区中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拓展社区服务渠道,完善社区服务产业链。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政府搭台、社会力量参与的作用,汇集社区服务相关资源,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社区”运营模式,形成政府、社区居民、服务商、运营商等紧密连接的社区服务产业链,借助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12349热线、便民自助服务一体机、便民服务查询机等渠道,让居民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方便快捷获取各类社区民生服务资讯,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轻松享受“互联网+”的新生活,开启新时代下的幸福生活新起点。
大数据分析全支撑,让应用更智能。通过优化、拓展、延伸,让社区与医疗、就业、扶贫、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服务数据进行高度融合,形成社区民生服务数据资源池,以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各类数据模型,以解决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为核心,有效分析民生服务需求,提供各类民生大数据应用,让民生资源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更好发挥大数据技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重要作用,让“互联网+社区”更好地造福民众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三五”以来,太原市智慧社区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市民可直接在社区自助办理机查询各项政务服务的办理流程及所需资料,也可以直接打印居住证明和死亡证明,同时还可以办理缴费、违章查询、公积金查询等多项民生服务;全市社区居民及其他基础信息档案资料采集电子化逐步完成,太原市人口大数据信息库、太原市社区基本信息大数据库建设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了党和政府强力推进、社区主动出击、社会组织紧密配合、辖区单位大力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切实促进了社区内资源的良性流动运转,全市社区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正在形成,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社区逐步成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舞台。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