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论述  >>  正文

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与全球产业链变化趋势

发布时间:2020-7-29     来源:新华财经

1980年以来,第三次全球经济化浪潮使得区域间经济关联度日益紧密,生产要素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全球化是经济最理想的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无法均衡分配,部分发达经济体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逆全球化的暗流早已涌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从本质上来说是催化剂,从产业链分散的弊端、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损害国与国之间互信三方面加剧着逆全球化暗流。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蔓延的背景下,各国反思如何协调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间的矛盾,全球产业链或将出现内顾化的变化趋势。


一、逆全球化暗流早已涌现

数据显示,全球化进程早在金融危机后就进入停滞状态。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KOF全球化指数显示,全球化指数在2007年后达到顶峰,其中社会全球化进程在2014年后进入停滞期,政治全球化指数的斜率在金融危机后有所放缓,而经济全球化指数在2007年后基本停滞。据Global Trade Alert统计,2009-2018年全球贸易的干预次数持续上升,主要由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发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学家们对于逆全球化的谈论愈演愈烈。

从经济层面上看,发达经济体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受益者。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市场竞争,产业链深度融合使得扮演终端消费国角色的发达经济体可以享受最低廉的产品,维持通胀水平低位运行。另一方面,凭借先进技术优势和雄厚资本实力,发达国家在海外投资设厂,赚取海外利润。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无法均衡分配,部分发达经济体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精英阶层在跨国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攫取巨额利润,坚定推动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工薪阶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利益受损,特别是制造业从业者,在产业链外迁的过程中失业,贫富差距扩大,民粹主义崛起。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美国逆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被西方主流媒体称为“民粹主义的卷土重来”。特朗普超预期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反全球化的言论赢得了“铁锈地带”摇摆州选票。“铁锈地带”是上世纪美国工业繁荣的地区,包括威斯康辛、密歇根、俄亥俄、宾夕法尼亚等州,自从美国步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后,这些地区的重工业纷纷衰败,传统制造业流失严重,导致很多中产阶级衰落。欧洲反全球化出现的更早,2013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成为首个退欧的国家。除英国外,保护主义政治力量在欧盟成员国相继崛起,如法国勒庞的国民联盟、德国另类选择党等。


二、疫情加剧逆全球化发展

逆全球化的暗流早已涌现,新冠疫情在本质上起了助推作用。第一,疫情中的防控措施,使得全球人流和物流出现阶段性停滞,产业链受阻暴露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下的弊端。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疫物资的缺少也让不少发达经济体民众体会到制造业“空心化”的弊端。第三,部分西方国家领导人在疫情初期忽视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后期试图通过“甩锅”他国、加大各国民间相互敌视的矛盾等来化解,从而在政治层面加剧了逆全球化暗流。

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多个环节受阻,全球化造成的产业链分散的弊端暴露。各国为应对疫情,先后采取“封城”的隔离措施,使得全球人流、物流陷入阶段性停滞状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化浪潮使得各国生产关系日益紧密,即使单个经济体疫情缓和或处于安全状态,但其生产活动仍然受制于前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和后端需求。以中国为例,疫情中严格的隔离措施一度使得生产生活陷入停滞,产业链的中断曾给不少以中国制造为原材料的跨国企业带来供给冲击。据邓白氏商业资料公司的评估,在《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163家在中国有与业务直接相关的一级供货商,938家有中国第二级供货商为第一级供应,也就是说94%的《财富》1000强企业都面临着供应链风险。

突发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暴露了国内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安全问题,让民众切身体会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弊端。多数发达经济体在疫情期间出现医疗物资紧缺问题。据《每日邮报》报道,意大利呼吸机短缺,部分医院不再给60岁以上的人使用呼吸机。英国、德国等国家呼吁本土车企考虑生产口罩和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解燃眉之急。美国在疫情尚未蔓延开来的3月初就表示,库存的口罩仅能满足1%医护人员。可以说,疫情给发达经济体敲响警钟,只有填补本国产业链的空缺,才能更好的应对紧急卫生事件。

政客的“甩锅”或将损害国家互信,推动国家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从政治层面加剧逆全球化趋势。部分西方国家领导人在疫情初期忽视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助推疫情暴发,民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疫情蔓延带来的死亡人数快速上升、企业倒闭、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加剧社会动荡,执政党通过“甩锅”他国,将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的方式掩饰自身在疫情防控上的失败,将进一步加大各国民间相互敌视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特朗普处理疫情、种族矛盾的问题不满,支持率明显下降。为求连任,特朗普转嫁国内矛盾,试图以对华贸易冲突升级赢得支持。


三、全球产业链变化趋势

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蔓延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或将出现内顾化趋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提到,纵向看,未来全球产业链的长度会逐步缩短,其中某些关键环节将回收,不再向外发放。横向看,发达国家将通过建设某种自贸区、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签订协议的方式将一些产业回收,过去点状分布、面上扩散的全球产业链,就会变成像自贸区这样的全球产业链集群。

从纵向看,为了应对公共卫生、地缘政治等突发事件,全球产业链或将缩短。跨国企业将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转向垂直一体化布局,分包给不同国家的生产加工环节将逐渐被收回,虽然生产端的产品成本势必上升,但企业对于供应链可以实现自主可控,避免受到其他经济体的牵制。特别是医疗卫生设施、农业、军工等涉及居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危的行业,产业链回流本国或将成为趋势。疫情发生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呼吁将产业链撤回本土。在日本政府10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200亿日元用于帮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撤回日本本土。法国计划划拨40亿欧元,争取在2020年内实现口罩等医疗物资的自给自足。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得洛表示,可以通过回流支出费用化的形式,鼓励美国企业回归本土。

从横向看,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多边经贸协商机制被弱化,产业链由全球化布局转向区域性合作。疫情前,一些西方经济体已经实施区域化贸易战略。2018年美墨加协议(USMCA)规定汽车零部件来自北美本土制造的比例由62.5%提高到75%,同时阻止成员国与非市场经济体达成自贸协议。除此之外,在过去的2年中,还出现了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日自贸协议、美韩自贸协议等。不难看出,越发达的经济体越倾向于与区域贸易合作,地缘政治色彩明显。疫情暴发以来,虽然全球产业链多个环节受阻,但区域内的贸易往来显著增多。以中国为例,2020年1-5月,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4.2%。这种在疫情中形成的区域性贸易在疫情后将继续延续,全球供应链在收缩背景的预期下,将在欧盟、北美、东盟等区域进一步聚焦。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