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人大商学院70周年院庆“新局与新机——对话知名企业家”系列活动上,宋志平先生发表了题为《当前局势剖析与企业家应对策略》的线上演讲,以下是部分直播实录。
口 述: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编 辑:张溪冉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新局与新机”,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企业家应对的策略,主要讲三段话。
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第一段话,我们国家的经济恢复符合预期,发展稳中向好。
这次疫情到现在已经持续了7个多月,这7个月里面几乎每个月情况都不同,我们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刻,现在应该说从困难中走了出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从全球来看,疫情还在蔓延。从我们国家来讲,虽然有局部地区的反弹,但是总的来讲情况还是稳中向好。
国际货币组织对于全球经济的预测,2020年会出现4.9%的萎缩,美国可能出现7%左右(6.6%)萎缩。如果出现第二波疫情,情况可能更糟糕。
但是我们国家经过上下共同的努力,经过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经济呈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
大家知道二季度生产总值由负转正,同比增长了3.2%。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下降了1.6%,但在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里面,我们是最好的。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我国经济都处在恢复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做贡献的主要经济体。
近年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明年可能达到50%。
6月24日,IMF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是今年增长1.2%,是2020年唯一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7月29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经济简报:砥砺前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进中国改革议程》。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今年将放缓至1.6%,为197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21年回升至7.9%。7.9%的经济增速是中国GDP增速在2012年“破8”以来近十年的新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及从国际的看法上,我们总体上还真的是稳中向好。
大家和我得到的信息应该差不多,所以第一段话,我就跟大家简单说一下现在的经济形势。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段话和今天的主题“新局与新机”有关,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从宏观上来看,我们其实还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全球疫情还在不断地蔓延,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有不确定性。
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疫情报告里面,现在全球新冠疫情确诊病例达到了1655万例,死亡病例达到了65万例,单日新增病例超过了二十万。
但是也有好消息,疫苗的曙光已经出现了。各国的疫苗研发现在到了最后阶段。我们国家已有5个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其中2个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4个中和抗体药物获批临床试验。
同时,我国现有13家企业陆续开展了新冠疫苗产能建设,其中9家企业已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第二,国际关系问题,中美关系最近极不稳定。
对于这一点,习总书记前两天在亚投行理事会年会开幕式上专门讲到,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始终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我觉得总书记这段话,给我们增加了信心,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第三,我国这几年处于经济转型的压力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赶上了全球的疫情,赶上现在的贸易磨擦等等危机,我觉得压力真的是很大的。
好消息是什么呢?这次疫情加快了我们的转型,包括数字化转型,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中国经济增加了包容性。
微观上来讲,我觉得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在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部分企业。
在整个疫情里面,央企、大企业、上市公司也受到了冲击,我最担心的不是这些企业,最担心的是中小微企业、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基本上打了全场,上半场国际上稳定的时候国内有疫情,外贸企业不能生产。现在我们恢复生产了,但是国际上却在闹疫情,产品运不出去。
当然最近情况好一些了,因为欧洲在复工复产,美国现在也在开始复工复产,所以情况会逐渐好一些。
现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序进行中,我觉得整个商业都启动了,中小微企业的压力会逐渐小一些。
但是应该看到中小微企业底子都不厚,规模都不大,他们受到的冲击却是最大的。
所以大家最担心的,也就是中小微企业,而中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的比例又是最大的。
无论从宏观和从微观来讲,讲困难、危机、变局,我觉得主要是这些,其实大家也都看得很清醒。
越是困难的时刻,我觉得企业和企业家越要迎难而上。越要于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在这里讲几点:
1. 在“六稳”“六保”中育新机
这是整个疫情下我国政府政策的主基调。
核心是什么呢?核心是保市场主体,稳经济的基本盘。
今年政府报告指出要为企业减费降税2.5万亿元,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此外还有政府和央企、国企减租金。
在这个时刻,作为企业来讲要充分把握这些政策机遇,来缓解资金压力,调整资本结构,我觉得这是一个新机。
2. 靠拉动内需和扩大消费来育新机
大家知道每一次出现危机,我们的不二选择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这也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方法。
这次我国拉动内需的是"两新一重",“两新”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这方面我们政府出台了大量配套资金。今年我国规模型政策资金近6万亿元,“两新一重”为重点的投资资金2万亿元,共8万亿元。
这一次南方水灾汛情严峻,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上还要加大投入。7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29万亿元。
同时要扩大国内的消费。这方面我觉得还不是特别理想。疫情来了,市场压力一大,大家有的时候就不敢花钱。再加上旅游、交通等一些聚集性的商业没有开展,影响到消费。
但是我最近也去过几个地方看了看,感觉整个消费在恢复。北京一些饭馆这几天人又多起来了,恢复得很快。
我认为消费要迅速恢复。因为我们有14亿人的大市场,消费的潜力是很强的。随着疫情被控制,消费肯定会逐渐恢复起来。企业也要把握这个机会。
内需和消费的加强和扩大,实际上给我们企业很多的机会,我觉得应该抓住。
3.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创新产品开新局
这次疫情来临之后,市场创造出新的需求。比如说像医药,像口罩、消毒液、呼吸机等防护用品,这些需求量是很大的。
拿口罩来说,在2月1日的时候我们国家一天的产能是2000万只,到了3月1日一天的产能就到了2亿只,到上个月,口罩一天的产能有8亿只。
现在还供不应求的是什么呢?就是做疫苗的玻璃小瓶子,叫中性硼硅药用安碚瓶,现在大家全世界都抢这个玻璃小药瓶和它的原料特种玻璃。
这个玻璃药瓶我国之前都是靠进口,中国建材前几年研发了这个玻璃药瓶,填补了空白,这次疫情中产品就供不应求,现在在加大生产。
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在这种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其实还是有一些新机,企业不要只看到有的产品是往下行,也要看到有不少产品往上行,应该抓住这些新的机会,要开新局。
4. 应对技术“卡脖子”,创新技术开新局
在这一次疫情之前,贸易摩擦就实行技术封锁,让我们国家好多的企业都上了实体名单,尤其是限制华为等科技企业,所以“卡脖子”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在这个时刻,技术“卡脖子”虽然是个问题,但是又给我们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要加大研发,大力投资企业的实验室建设,要在技术上越来越完备。
跟大家举个例子,前两天我到京东方调研,京东方是做液晶显示屏的公司,这家公司很不简单。
现在的液晶显示屏55%的产能都在中国,其中差不多一半在京东方,而且京东方推出了全球最高世代的10.5代线,并且实现量产。
过去我国一直缺芯少屏,日本、韩国长期垄断市场,后来是怎么破解了这个局面呢?
京东方上市之后,2003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瞄准了机会,收购了韩国现代的三条TFT-LCD的生产线,派了120个技术人员进入到这三条生产线学习,随后在国内建立了第一条5代线。
通过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今天我们国家的10.5代液晶显示屏。
我前几天去看了以后觉得特别振奋,因为液晶面板其实是很不简单的一个技术,过去我们长期被困扰。
从液晶的玻璃来讲,中国建材也打破了垄断,推出了8.5代线的TFT-LCD玻璃基板、0.12毫米厚的超薄玻璃来配套液晶显示屏。
大家拿的手机、看的iPad、用的电脑和电视,应该说整个模组无论从电子玻璃还是液晶面板等等,其实现在都是我们国家自产的、自主创新的,而且向全世界供应。
我讲这个什么意思呢?只要我们努力,一定能够过技术“卡脖子”这一关,创新出新技术,同时又能产生一大批新的企业。
这是我的第二段话,关于新机与新局的问题。
恢复期,给企业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段话也是我重点跟大家讲的,在恢复期给企业一些对策和建议。
其实我做企业40年,同时兼过建材和国药这两家企业的董事长,跟企业很有感情,跟民营企业也很有感情。
我觉得当前我能做的事,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给大家出些主意。我有几条建议:
1. 树立信心,沉着应战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中国企业应对了不少的困难。美国很多媒体隔几年就说中国经济要崩溃了,但是大家看看,这些年来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来越坚强。
这一次又遇到了比以前更大的困难,我觉得我们还是能够过这一关的。
以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叫“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也总跟大家讲我的“困难观”是三条:
一是困难是客观的,你困难,他困难,大家都困难,怨天尤人没用,困难时刻只有捱过去;
二是最困难的时刻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感觉真的要熬不住了,这个时候其实困难就快过去了,也就是古话讲“否极泰来”,千万不能最后一刻放弃;
三是所有的困难都要靠人克服,光等着不行,我们必须去克服困难,争取早点走出困难。
这是我经常跟大家强调的在危中看到机,要增强信心。
做事业只有智商和情商还不够,还需要逆商。
什么是逆商?就是你遇到危机的时候,处理困难的能力,超越困难的能力,这个往往最重要。
做企业哪有不遇到困难的?马云遇到过没有?马化腾遇到过没有?任正非遇到过没有?我觉得都遇到过,而且都遇到过非常大的困难。
遇到困难以后,能不能百折不挠,能不能一步跨越过去?这需要我们做企业的有很好的思考。
毛主席曾说过:“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战略上蔑视,实际上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战术上重视,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去做事,不要大而化之。
这些哲学思想,对我们来讲都非常重要。
面临疫情下这么艰难的情况,企业要熬得住,还得活下来,早复原,再出发。现在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已经到了早复原、再出发的阶段了。
这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一点:坚定信心、树立信心。
2. 稳健经营,强化管理
听起来也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刻我觉得真的还是要跟大家讲这些。
今年年初,那时候疫情还没有来,我在正和岛给大家做了一个演讲,讲2020年要做正确的事,很多人都看了这个演讲。
但是我此刻要跟大家讲,现在不光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不光要经营好,还要管理好。这个时刻,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做好。
1)立足“早、细、精、实”
早谋划、早下手、早复工复产、早复商复市,都要突出“早”字;“细”是细化目标,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精”是一定要精心组织,精益生产等;“实”是重落实、重实效,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我最近去了宁波,到雅戈尔、奥克斯等几家上市公司看了一下。后来宁波商业局局长跟我们讲他们的情况,我听了很感慨。
今年上半年宁波的外资投资比去年同期有增加,外贸比去年同期也有增加,这两个数字都远远高过全国的平均值。
我就想知道到底为什么?晚上我跟市委书记和几个企业家一起开了个小型座谈会,我近距离一感受,发现宁波的政商关系极好。各个企业家跟书记汇报的时候,书记对每一个人的问题都认真倾听,并且立即让相应的主管部门来解决。
我感觉这不是作秀,人家平时都是这么做的。政商关系好不是光和和气气,关键是为企业解决实际的事。
2)四个“紧盯”
紧盯疫情,紧盯市场,紧盯产业链上下游,紧盯资金链,这四个缺谁都不行。
3)“一稳二保三重组”,力争经营上不出错,少出错
一稳就是稳市场、稳主业;二保就是保现金流、保员工就业;重组就是企业万一活不下去了多重组、少破产。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大规模重组的时机,一定要大家抱团取暖。
中心思想就一个:让中小微企业尽量保住,能够不破产和少破产。
事实上,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我发现中小微企业也很顽强,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求生。
最后,不出错少出错。企业经营,一方面要出奇制胜,另一方面是能够守正、保持初心,能够不出错,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招。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出错就越麻烦,就像大海里波涛汹涌中的船只,就像陷在泥沼里面的车子,方向万一出了问题就容易覆没。
这个时候我就提醒大家,要睁大眼睛,不能出错或者是少出错。
3. 创新转型,强化线上业务
这一次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线上业务起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现在应该说中国在数字化这一块,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数字化不光是线上业务,也包括智能化,包括工业互联等等业务,我们目前在这些方面是长项。
当然,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还是要加强,做到四个结合:
1)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
2)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相结合;
3)高科技和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创新相结合;
4)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
4. 立足国内循环,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有14亿人的大市场,其中4亿人左右属于中产阶层,这不是任何国家的企业都有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但是中国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还是比较高的,中美贸易额一年就5000多亿美元,所以我们也不能封闭起来,要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
对美国,一方面要针锋相对地斗争,另一方面还得促进双方的贸易回到谈判桌上,中美经济脱钩是很难的,而且对谁也不利;
对于欧洲、日韩等经济发达体,我们也希望能够巩固住基本盘;
“一带一路”上争取能打造新的增长极。
也就是说双循环上,我们也要两手抓,一是抓国内市场的循环,第二是抓国际国内双循环。
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改革的好机会。最后跟大家分享三句话,也是我这么多年总结的三句话:
一是稳健中求进步。
二是发展中求质量。
三是变革中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