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聚焦重点领域 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21-1-22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予了新的目标和任务。”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1月20日国新办召开的“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布会上表示。

  能力和生态构建是关键

  “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研究能力、培养人才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决定北京具备发展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硬实力,在世界强国建设中北京的作用非常突出。”李萌表示。

  李萌表示,科技部、北京市积极主动贯彻落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等21个部门共同谋划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提出《“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设计和安排。

  李萌指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要走出新路子,关键是能力和生态的构建。

  一是以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牵引力。按照党中央部署,科技部会同相关部委全力支持北京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参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牵头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在前沿领域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以展开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发构建原创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要求,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共同实施系列专项行动,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短板和锻长板并举,努力构建先发优势。

  三是以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构建新动力。积极支持北京发挥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为创新主体创造更好科研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

  四是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建吸引力。支持北京加快构建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围绕重要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使用机制,加大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研人员的激励,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和创新团队。

  五是以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构建影响力。实行更有力的举措积极支持北京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拓展民间交流渠道。深度参与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探索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强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问题联合研究。

  战略部署推进六大工程

  会上,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介绍了《“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靳伟介绍,《行动计划》明确了“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要求,主要强调六个“立足”和六个“更加”。《行动计划》谋划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五年发展及远景目标。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靳伟介绍,《行动计划》围绕“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强协同和优生态”,战略部署推进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二是实施重点跨越工程。聚焦战略长板,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等方向突破瓶颈,加快实现“换道超车”。

  三是实施创新范式优化工程。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试验线平台,搭建未来智能系统、区块链、车联网等领域平台,加速创新范式转变,切实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

  四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以智慧城市为核心,加快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五是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津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应用场景支持前沿技术迭代升级、津冀落地转化的联动机制。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京津冀产业合作新平台。

  六是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创新环境。

  聚焦重点领域支持中心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刘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大力支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有三方面工作。

  第一,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为提升北京战略科技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北京建设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型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行业优势企业,形成联合体,围绕重大需求重点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提升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能力,推动提高京津冀地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支持北京打造全球最大的5G试验外场,组织基础电信企业以及国内外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试验。2020年底,北京5G基站数量已超过3.7万个,基本实现城区和部分重点业务区连续覆盖。二是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北京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目前已突破33亿,并已入选第九批工业互联网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三是推动车联网发展,与自然资源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地图应用试点的合作协议》,在亦庄开展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地图应用试点,探索解决自动驾驶地图关键问题。

  第三,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组织人工智能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支持北京百度、寒武纪、旷视等多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在智能翻译、机器人、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智能芯片等多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发出了智能抗疫的倡议书,与亦庄开发区合作,对防疫抗疫的智能测温设备、防疫机器人等技术产品进行现场测试,遴选出一批优势产品,有效服务于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正在与北京市密切沟通,争取发挥北京科教和产业优势,培育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通过改革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新技术新产品优化迭代和应用落地,并联合北京市共同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和世界机器人大会,促进全球产业创新交流与合作。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