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论述  >>  正文

OKR问答系列一

发布时间:2021-7-12     来源:郭峻峰-平地拔丈公众号

一、OKR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1、 关于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thinking)最早由23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对第一性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而把第一性原理变成互联网圈的一个热词,则是来源于2017年马斯克的一次视频采访,这个故事就是SpaceX发射可回收火箭的设想。从马斯克的观点来看,第一性原理就是透过表象,找到那个最本质的问题,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马斯克成功了,他成了第一性原理的最佳代言人。

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回归基本原理,从根本开始思考,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

2、 OKR的第一性原理

成功实施OKR,相当于建立一个组织绩效管理体系,而回归到体系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从最基础、最本质思考,才能使得体系坚如磐石。这也是从管理和商业的角度来运用第一性原理。建立OKR体系最基本的两个假设是什么呢?

1)员工需要被“激发”

这要从OKR的历史沿革说起来,OKR体系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德鲁克还特别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Intel的前CEO格鲁夫引入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模式,并做了较大的改进,创造建构了目标和管理结果法,简称为OKR。而通过这种OKR的方法论,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个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心中的英雄

2)时代变化越来越快

现在是VUCA(乌卡)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并由预测做出判断和选择,而正确的做法,就是要明确前进的方向,快速、灵活、动态地调整自己,并努力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

把这两条基本假设作为建立OKR体系的基础。换句话,要想成功实施OKR,必须相信这两点。而只要相信这两个假设,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引入、建立并成功实施OKR

3、 OKR匹配企业成功的关键点

企业成功就两点:第一制定出正确的方向和战略,第二全体员工持续朝正确的方向共同努力。简言之,“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长久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促使企业持续成功。

现实中,企业往往面临这样的局面:公司高层制定了公司战略之后,战略很难得到有效承接,作为企业的中层或基层人员,更像是“管他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闲庭信步,导致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往往是两张皮。

倒不是说,企业中层和基层员工不努力,其实很多员工很忙碌,也很努力,他们往往埋头拉车,不管方向,不问结果。他们是习惯性忙碌,努力性忙碌,但往往与企业战略并不产生共振。

如果能成功把企业的战略和中基层骨干员工的努力耦合起来,企业就找到一种持续成功的办法,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方法论。而OKR则是最好的方法论,可以真正解决企业固有的管理挑战,并应对当下环境变化的利器。KR对快速扩张型组织以及转型期组织帮助尤其巨大。而在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可以纳入这两种模式,或者努力进入这两种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OKR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推崇和导入。

4、 OKR成功实施所能呈现的价值

1OKR对企业的意义:

第一,把资源和精力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OKR帮助企业识别最优先的事项,把企业资源和精力聚焦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事情上。

第二,通过公开透明促进目标垂直横向一致。这个体系可以达成组织从上到下、流程从前到后的目标一致性。

第三,提升企业的敏捷快速应对变化的能力。OKR实施的周期相对较短,需要企业快速捕捉和分析信息,并创新和调整业务规划和工作重点。

2OKR对个人的意义:

第一,激发员工的内驱力,唤醒员工心中的英雄,使得员工更加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新的目标。

第二,提高员工的协作效率。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员工可以随时跟踪彼此的工作进展,及时互动、更新信息,有助于提高协作和沟通效率。

二、OKR能用于绩效考核吗

1、 面试的故事

几年之前,我面试一个候任的HRD,他告诉说,他已经了解OKR,并部分地引入了原来的企业,然后具体和我谈了,如何用OKR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等等。我知道OKR这本经已经念歪了。

中国还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很多国外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论,进入中国之后,逐步就会变形,就像这几天网络上热度很高的“阿米巴”模式的讨论,我准备写篇讨论文章《致敬稻盛和夫,但别作践阿米巴》。

OKR最明显的一个陷阱就是用OKR来进行绩效考核,替代传统的KPI,这往往与由HR部门来引入推广使用存在关联性,HR手中有颗绩效考核的钉子,看什么都是锤子。

约翰·杜尔在英特尔时系统地学习了OKR,是他在谷歌才30多人时,把OKR的理念作为礼物带到谷歌并发扬光大。他在《这就是OKR》中倡导「要激进、要设定挑战性目标、不做考核」。

OKR无法替代任何针对岗位的绩效考核,在实施OKR的过程中几乎不会涉及对人的评价,更加不可能是对所有岗位进行考核。OKR的最核心理念是聚焦和协同,以便达成组织的核心重要目标。

如果用OKR进行绩效考核,则与《OKR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中所描述的第一条假设:人需要被激发相矛盾。只要是考核,只要你考核的人,就会陷入博弈的状态。

无数的心理学实验反复论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外在激励削弱人的创造力,而内在激励则促进人的创造力。对于那些不需要太多思考的重复性工作,外在激励可以提高他们重复这些行为的外在动机,但如果试图通过外在激励去提升人的创造力,就会适得其反。

2、 OKR是绩效使能方法

OKR是绩效使能方法,重点是使能,属于更宽泛的绩效管理范畴,但肯定不是绩效考核。OKR和传统绩效管理,可谓是不同维度的差别,是XY,是心流和焦虑的差别,硬要放在一起,一定会有鸡同鸭讲的感觉,不在一个频道上。

OKR是基于内在动机理念的一种绩效使能方法,它不仅适合业务不确定性场景,同样适合业务目标很清晰、很稳定场景,它希望激发员工内心的自主挑战意愿,出于内在动机而愿意付出超越职责的努力。

只有当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并不是为了得到外在目标而自我煎熬时,才真正释放了人的内在动机,而OKR就是要创造这样的体系,使得个人的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3、 OKR+考核

OKR无关绩效考核,并没有否定绩效考核,没有否定KPIOKR起作用的环节在绩效考核之前,它最大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员工对公司整体目标和战略的认同,帮助企业聚焦、协同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同时在组织内部同步信息、有效沟通,从而驱动组织产出优秀绩效。

OKR和绩效考核脱钩,允许试错,鼓励员工制定激进的、充满挑战的目标。如果组织要对这些绩效表现进行考核,则需要使用其他的工具和方法,如果正确使用,KPI仍然不失是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

顺便说一句,KPI这个概念属于进入中国这个企业环境之后,不求甚解+速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得其形而忘其神的无辜者,属于躺着中枪。只是KPI的正确设定不算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这又进一步涉及到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等系列战略工具。

OKR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而绩效考核是衡量价值,是两个频道的事情,不要扯在一起,否则员工内心的自驱和挑战的丧失,导致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无形的。

三、OKR适用我的企业吗?

1、 绝大多数组织可以引入OKR

什么样的组织可以引入OKR,这个又需要回到OKR的第一性原理的基本假设:这个组织的人是否需要被激发?

OKR的底层逻辑是自驱力,内在激情的释放,如果外部的要求限制是刚性的,比如军队的命令,比如监狱的高墙,比如生产线的快节拍……

在这样的组织中,是不可能引入OKR的,这个时候,内心的自驱力会让步于焦虑和恐惧。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讲,员工的内在动机受其所处的马斯洛需求层级所制约,当员工的主要诉求是物质和金钱诉求时,你很难和他们去探讨诗和远方,至少得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才有可能谈及OKR的引入。

反过来靠内心靠信念、靠愿景、靠使命驱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比如学校、宗教团队、基金会、NGO都是适合引入OKR的。

不管是怎样的企业,一定也有知识型员工需要激发,而且时代也在快速变化,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引入OKR

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为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激励他们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工作的内在报酬本身。

从心里学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分析,对应于枯燥、简单、执行类工作,和对应于有趣、复杂、创新类工作,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具有不一样的激励效果。

如果是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对工人的个人能力要求并不很高,对企业而言,单纯的绩效评价模式可能仍是最经济有效的管理方式。就像富士康一样,苹果公司和它签订iPhone的生产订单之后,工厂就开始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生产,每个工人只需在制定岗位上做好自己这颗螺丝钉即可,每天会有专人统计自己做了多少件以及质量如何。流水线作业模式自福特公司引入依赖,一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大规模作业模式,它追求的是极致的效率。

2、 特别适合OKR的企业

OKR所依赖的员工内在动机,对应于枯燥、简单、执行类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和对应于有趣、复杂、创新类工作,具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OKR特别适合高复杂、高创造性工作的场合,这些工作本身充满了趣味性,这个时候OKR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好奇心,释放他们的内在潜能。

上下一致的目标、高效的团队协作、鼓励挑战和创新的团队氛围,对于任何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正好是OKR所能实现的。

OKR是一把瑞士军刀,虽然很小,但有很多功能,可以适应于各种各样的组织环境。以下是列举的几类适合OKR的组织。

1)所处行业市场环境变化特别快的组织

组织特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组织能够快速进行产品迭代,响应市场需求;要求员工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持续探索与创新。

2)创意需求高、业务灵活的组织

组织特点:创意型组织的工作内容较为灵活,鼓励大胆新奇的想法,这要求组织能赋予员工更多的容错空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3)层级复杂、跨部门协调成本高的组织

组织特点: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部门分工会更加细化,上下游协作角色变多,信息传递壁垒不断增加,此时需要更透明的机制去降低沟通成本,确保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4)面临转型突破的组织

组织特点:此类组织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确保战略方向的正确性、找到业务增长的突破点,组织上下必须团结一致,避免部门间各自为政。

3、 判断模型

企业在思考是否引入OKR模式并能取得好的效果时,应该试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员工觉得有趣吗?

问题2,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员工觉得有价值或有意义吗?

问题3,企业是否足够复杂,跨部门协调成本很高?

问题4,企业是否正面临着战略转型?

问题5,除去生产一线员工,其他类型员工多吗?

以上5个问题进行评价,回答越多,则越适合引入OKR,也越有可能取得很长的实施效果。

四、OKR的前世今生是谁?

1、 祖师爷:德鲁克和《管理的实践》

彼得·德鲁克,老爷子是现代管理学之父,是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创立者,他既是管理学的祖师爷,也是OKR的祖师爷。

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早在1969年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

这点与在80年代写出《失控》的凯文凯利对对20年后后互联网的发展的预测如出一辙。

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而且是大师中的大师。这么算来,管理学成为学科才60多年时间,与自然科学比较弱爆了。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明确的提出了目标管理法(MBO)。德鲁克认为:所有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那么企业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从那个年代开始,位于加州的惠普,英特尔等企业就一直大力推行目标管理体系。

2、 发明者:格鲁夫和英特尔公司

格鲁夫也是经营大咖和管理大咖。他是英特尔公司的前CEO,同时也身兼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我看过他的几本书:《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十倍速时代》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的搭档就是提出摩尔定律50多年不破的摩尔神人。

摩尔和格鲁夫在战略管理上还有个鼎鼎大名的业务转型案例,把当时占英特尔业务收入的存储器业务停掉,押注在CPU业务上,这才有了未来的WindowsIntel的联盟。

1976年左右,Intel正在做从存储器到处理器的战略转型,当时还是COO的格鲁夫第一个实践了OKRs,还确定了OKR的两个核心原则:

1)在精不在多。因为它就是用来明确并聚焦工作重心的。

2)全体公开、透明。这样所有人能更一致的对齐整体目标,减少内耗。

1978年英特尔公司开发出了第一款高性能的16位微处理器8086,好景不长,很快就被速度更快且更容易变成的摩托罗拉68000赶上。

1980年英特尔采取了粉碎行动,OKR使英特尔公司能够以更为清晰、精准且闪电般的速度执行其作战计划,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关注于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必须干掉摩托罗拉。

3、 发扬光大者:约翰·杜尔和Google

约翰·杜尔(JohnDoerr)是美国最有影响力、最具创意、最不拘传统的冒险资本投资家之一,被誉为风险投资之王,是KPCB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和Google公司的董事。

1999年,约翰·杜尔把整个OKR带给了刚刚投资的、成立还不到一年的Google。实践了几个季度,OKR就在Google生根开花了,并一直用到今天。后来除了自己用,Google还会对它投资的企业,专门的培训和实施OKR

Google的成功给KPCB带来了创纪录的352倍的回报率,也让OKR在硅谷声名鹊起。

进入21世纪,随着LinkedinTwitterSearsZynga等在公司相继开始用,OKRs在硅谷渐渐盛行起来。

4、 OKR在中国正当时

2014年,国内有公司注意到这一新的目标管理工具,并开始创作和传播与OKR有关的内容。同一时期,也有企业在内部实施OKR,其中有小米、知乎、明道、豌豆荚等科技互联网公司。

之后国内对OKR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采用OKR,如安畅网络、蘑菇租房、洋码头等。华为、百度、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都逐步开始试点和引入。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OKR咨询服务与OKR实施跟踪工具,渐渐形成了一个细分专业领域。

OKR希望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讲,当员工的主要诉求是物质和金钱诉求时,你很难和他们去探讨诗和远方,至少得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才有可能谈及OKR的引入。现今中国经济大幅改善,转型升级迫切,OKR在国内突然爆红。

五、OKR实施为什么不OK

1、 OKR实施不OKR的症状

OKR是一项全面推动战略实施、促进组织变革、优化激励机制、提升企业文化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众多,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OKR的顺利导入和推动。

伴随着OKR众星拱月,被企业寄以厚望的时刻,而同样踊跃出现的,还有人们对各家公司开展OKR的吐槽。

在脉脉、知乎等职场社群内,OKR似乎成了一个能够使大家同仇敌忾共同吐槽的开关,只要一出现,就离不开各家员工的抱怨和感慨:

“形式主义严重,为了okrokr

“国外工具怎么都让国内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国内的OKR基本就是KPI换个皮而已

员工抱怨每天每周填写OKR和层出不穷的对齐会占据了工作的许多时间;

HR抱怨OKR落地下去又变成了KPI,还升级成为变来变去的KPI

老板则抱怨推行OKR之后,根本没看到什么变化,和想象的根本不一样。

百度、字节跳动等高调实施OKR的公司往往也在网络上被吐槽。

这样一个被硅谷众多企业推崇的工具,这样一个被我们所熟知的谷歌、微软、领英、推特、亚马逊、华为等知名公司大加赞赏的管理利器,为什么到了中国,实施就不OK呢?。

2、 OKR实施不OKR的主要原因分析

OKR实施不OKOKR自身的问题吗?

我认为不是,管理方法论是否行得通在于它的背后的逻辑可洽性,代表未来变化的方向性。我认为实施OKR是个变革系统工程,任何变革其实失败概率都会比较高,但主要来看,我觉得有下面原因。

1OKR不能替代公司的战略规划

战略层面,OKR和公司战略不是一回事,当然OKR作为管理方法论,特别有助于公司战略向下的目标对齐和协同,但如果企业战略本身不正确,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这种情况下,企业最高一级的OKR往往是不清晰,变化无常,得不到团队和员工的认可。

2)主要负责人对OKR认知有偏差

OKR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动机,但是在OKR的使用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不是能力,也不是资源,而是认知,尤其是一把手的认知。这是我前面提到过的况阳在《绩效使能》里对企业使用OKR时的重要提醒。

3)企业主要负责人对OKR认知有偏差,承诺不到位,所占比重较大。

现象包括:与绩效考核明里暗里进行挂钩;让HR去推行OKR,本人做甩手掌柜;本人在周报和季度复盘中不重视,参与度不够等

4)急功近利,过快铺开,一步到位

低估OKR实施的难度,把OKR当作特效药,急功近利,过快铺开,一步到位,而没有按照实施程序逐步推广,推广团队组织配置和能力也未达到OKR实施成功的要求。

5)文化惯性和业务惯性强大

没有做充分的理念布道和松土,中国传统官僚主义/控制模式盛行,基础员工没有话语权,文化惯性和业务惯性都很强大,最后对业务惯性进行妥协。

3、 OKR实施的正确姿势

归根究底,任何一个管理工具的诞生,都有其运转的逻辑。而任何一个新管理工具在企业中的应用,其实都相当于是一场组织的变革。

任何变革,按照科特的变革八步法去做。具体到OKR实施,我觉得成功实施制造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理念先行,文化环境的松动和培养

作为一个管理工具,OKR本身所传递的理念和方法论毋庸置疑是很棒的。它能够让企业在当今VUCA的商业环境中,促使团队整体聚焦于有限的核心目标,以此实现组织的协同,并激活团队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做法,无疑对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和业务惯性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理念先行,布道先行非常重要。要把OKR的理念聚焦、协同、承诺、跟踪、激发等布道到位。

同时要培养适合OKR实施的文化环境要求,比如平等、挑战、创新、容错等方面,没有这个做基础,OKR的实施不可能顺利。

2)主要负责人的认知和重视

OKR实施一定是企业老大,当然如果在一个部门实施,也是部门老大的事,不是HR的事情。

企业老大自己要全力支持,包括OKR的设置过程,每周的点评,每个周期的复盘,完全透明,老大要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要投入精力、时间和资源。同时企业老大还需要营造、维持适合OKR实施的环境。

3)配备资源,需要4-5个周期磨合

具体从实施推广来讲,有几点需要注意:①要配置好OKR布道者、OKR教练和OKR秘书三位一体的组织资源(也有外部资源);要平滑推进,一个周期推广一个层次;可以从专项、板块开始;可以从一个O开始。一般来讲,OKR实施过程需要4-5个周期才能渐入佳境。

六、 结语

OKR的实施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论,必须按照组织、资源、文化、程序等具体要求,采取正确姿势进行实施。越来越火的OKR不是特效药,任何管理工具注定都不是企业的特效药。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