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制造业仍为核心动能

发布时间:2022-1-19     来源:瑞达研究院

事件: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比三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1%,两年平均增速比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前值3.8%,预期3.6%。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前值5.2%,预期4.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前值3.9%,预期3.7%。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核心观点:

1、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为4.0%,前值4.9%,预期3.6%。

四季度GDP低于预期,疫情影响尚存。四季度实际GDP增速为4.0%,较三季度的4.9%进一步下降。其中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8.20%,较三季度再度下跌2.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5.0%,快于三季度的54.2%。第四季度GDP继续下行,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的下降所导致。此前在“能耗双控”、“拉闸限电”的政策下,第二产业恢复程度在三季度末受到较大影响,部分煤炭、铝、钢材相关产业受其影响,效率及收益均有所降低,但随着政策影响逐步减弱,生产端恢复态势稳定且良好,只不过疫情仍多地散发,对生产端产生一定的干扰。

随着海内外供求两端的持续复苏,四季度经济呈稳中向好、稳中加固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在基数效应逐步褪去的影响下回落,环比增速持续上涨。从趋势上看,我国四季度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说明我国经济仍保持恢复趋势。而从结构上看,多扰动因素下工业生产仍然平稳发展,代表经济增长动能的制造业投资表现亮眼,但消费在疫情影响下低位运行。

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经济在经历了一二季度高增速后,下半年GDP在基数回升、国际环境严峻、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影响下迅速回落,之后逐步企稳,并且这一趋势有望延续。从2021年全年的情况来看,一二季度GDP同比受基数效应影响而大幅走高,而三四季度随着基数效应减弱叠加疫情再次反复迅速回落,增速较为缓慢。但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的话,仅差0.1个百分点到达5%增速,虽有经济下行压力,但总体依旧稳健。而2022年GDP或将在疫情及基数影响减弱下逐渐企稳,经济增速可能会落在5.0-5.5%。在5.0-5.5%的区间内波动,更加符合未来高质量稳定发展预期,而通过5.0%、5.5%作为2019-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来计算的话,可预估2022年全年GDP增速约为4.7%-6.2%。

图 1 GDP逐步企稳

图 2 2022年GDP估算表

2、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前值3.8%,预期3.6%。

工业生产持续发展,企业效益稳步提升。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42%,工业生产维持增长。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制造业增长3.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2%。从全年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12.9%,是2021年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同时,整体工业增加值同比随着限电限产影响减弱以及供暖需求季节性回升而上升,环比仍稳定增长,在2022年料将维持回升趋势。

从环比增速来看,工业生产韧性较强,仍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12月份出口交货值当月同比15.5%,较上月增长2.9个百分点,依旧高于工业增加值,意味着外需始终是生产端复苏的主要动力。在外需效应的持续作用下,未来工业的相对景气还将延续,但伴随美国复苏重心或逐步向服务业转移,导致我国替代效应逐步减弱,对工业增加值上行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总体来看,工业增加值同比随着限电限产影响减弱有所回升,环比仍稳定增长,2022年有望维持这一趋势。

而从利润方面看来,今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速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在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拉动下,采矿业、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速均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随着能源保供政策措施的落实,煤炭产量加快,带动煤炭行业利润,盈利规模明显扩大。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始终维持较快增长;并且年末海内外节假日备货订单增加等因素带动相关消费品市场需求,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长。总体来看,工业企业利润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复苏进度良好,企业效益较好

图 3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图 4出口交货值持续高于增加值

图 5制造业PMI稳步复苏

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前值8.9%,预期7.9%。

固投总体平稳,产业转型步伐较快。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44547亿元,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与上月持平;环比增长0.22%。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同比增速较上月均有小幅度回落。总的来看,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接下来,制造业投资在高技术产业的提振下增势较好,基建投资增速或在“财政前置”影响下有所回升,而房地产或继续降温。

优质项目依旧缺乏,基建投资恢复缓慢。1-1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进一步回落,总体恢复速度仍不及预期,或在之后“财政前置”的政策背景下逐步回升。此前财政部已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了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并且提前批一般债额度也一并下达。2022年可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最高额度为2.19万亿元,专项债额度的提前下达,有助于2022年上半年的基建项目的建设。与此同时,建筑业PMI依旧维持高景气,对基建投资造成一定支撑,并且随着极端天气逐渐褪去,经济持续修复,未来基建投资增速预计仍将以稳为主,稳中向上,但快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制造业投资较强,总体上行趋势不改。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国生产端产生巨大冲击,而我国率先复工复产带来一定先机,2021年制造业凸显韧性。出口连续处于景气区间,外需强劲刺激制造业持续上行,制造业投资已逐步成为投资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后续同比或将继续提速。1-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22.2%,依旧是提振制造业投资的核心动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芯片问题尚存并且很难快速恢复,制造业短期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较低。

地产融资监管严格,房地产景气度持续下降。1-12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4%,两年平均增速5.7%,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楼市降温趋势未改,销售大幅回落影响房地产景气度,居民购房需求受地产融资严格监管而减弱。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增速进一步放缓,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3%和6.7%,分别较上月下降0.8和1.1个百分点。尽管 2020 年 9 月底开始融资环境出现松动,但是“房住不炒”这一基调仍未改变,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借助地产和债务扩张来拉动经济的模式已不合适,货币政策也难以再次出现大水漫灌,且“三条红线”对地产杠杆的约束依旧存在,预计2022年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或低位运行。

图 6固投延续恢复

图 7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

4、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前值3.9%,预期1.7%。

疫情多地散发影响,消费复苏进度缓慢。12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9%,下降0.5%。疫情散发持续影响接触型行业,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2%,仍处于较低水平;春节将近,释放居民需求,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表现较好,饮料、粮食、烟酒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增长12.6%、11.3%、7%、7.4%。随着促消费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但需注意疫情多地散发,或对部分接触型服务业产生较大影响。

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虽然托住了消费下限、但也限制了消费上限。当前,中国实行严格的“清零”政策,促使整体的商品消费稳定恢复,消费下限得以保证。但与此同时,疫情散发导致多地封锁和隔离,客观上减少了消费支出和消费意愿,尤其是在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性行业的支出,使得服务消费难以实现真正复苏,消费难以突破复苏上限。 收入端持续修复,为社零复苏打下良好基础。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速同步。收入端恢复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并且随着防疫措施不断升级,疫情严重程度有所减弱,有助于释放消费需求,带动社零同比增速上行。并且随着十一假期到来,多数城市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已逐步恢复至疫前水平。加之我国将继续推行各类消费政策,通过举办活动进一步助推消费,复苏消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恢复,居民消费意愿不断回升,预计2022年消费将继续复苏,但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同时需要注意,原材料价格较高将通过成本挤出效应向中下游缓缓传递,待传递效果较为明显时,下游商品跟进涨价将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图 8 疫情散发拖累消费恢复

5、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前值5.0%,预期5.0%。

失业率季节性回升,但就业形势依旧稳定。2021年在一系列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的作用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较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而国家此前提倡推行“双创”就业,也为就业市场扩充容量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从单月来看,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随着季节性因素影响,失业率小幅上涨,但总体就业环境保持稳定。

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大幅超过政府工作报告所设预期目标900万人,且完成效率较高。后续随着经济稳健发展叠加季节性因素逐步褪去,劳动力市场不断回暖,用工需求逐步上升,就业改善空间良好。同时就目前看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志愿相较前两年疫情期间更加稳定,求职活跃度也明显上升。随着2022年到来,“保民生”、“稳就业”仍是重中之重,预计一季度就业形势将持续改善,失业率或小幅下滑,回落至5.0%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海内外疫情多点多地反复,外加国内经济发展仍不均衡,就业优先政策或是政府未来对于稳定失业率的关注重点。

图 9 失业率季节性回升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