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专精特新  >>  专精特新-动态信息  >>  正文

关于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细分领域的研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1-20     来源:腾讯网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
北京市各区对“专精特新”企业出台了奖励政策,譬如丰台区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60万元扶持;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30万元扶持。石景山区对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贷款担保等费用给予最高50%的贴息或担保补贴支持。从目前出台的各项政策分析,后奖励居多。从公司全周期发展角度来看,支持重点应该对前期倾斜,更有助于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笔者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从业者,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解,现将自己的想法写在这里,希望引起政策制定者或相关从业者的共鸣,继而激发大家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热情。
一.问题分析
1.“专精特新”企业核心技术产品原创性研发能力需要培育
“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核心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技术产品的原创性研发能力。由于现代技术创新的领域细分,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的高度跨界融合,使得所有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都需要外部技术资源要素的整合。
2.“专精特新”企业这样的集成创新需求要靠外部的专属服务
这种服务需要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常态化。因此需要打造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科技创新能力体检、科技创新项目策划、科技创新资源对接、科技创新项目资本运作的高端赋能服务。这样的服务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特色科技服务业的亮点业态机会,是北京建设高端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工程。
3.“专精特新”的发展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科技创新赋能服务
“专精特新”企业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企业必须是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序列中。以上条件的达标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更需要企业、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社会化服务机构同时发力,唯有如此才能研发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进一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然而,目前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的服务中社会化服务范围和程度都有限,多数以专利服务为主,迫切需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定制专属服务包,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在服务细分领域研究如何全面精准发力。
4.“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风险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出口是成为“小巨人”企业,成为“隐形冠军”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成为“北交所”上市企业。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企业成功打造有高度、有体量的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而这些项目都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的“三高一长”的特点。因此特别需要外部资本市场的支持,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创新发展基金的支持。
二.整体建议
1.成立“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研究机构
“专精特新”企业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领域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研究和实验发展、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批发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总体来看,制造业企业是专精特新分布最多的板块。然而,“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挑战比较复杂,譬如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市场开拓等,需要组织对各领域或行业实现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研究的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提供专用“赛道”,实现企业做大做强。
2.依托社会化服务平台,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核心优势体现在“补短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做技术攻关,对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韧性和竞争力有促进作用。在“锻长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同样有能力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项冠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实现以上两个目标,除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直接的产学研合作、专利技术服务之外,更多要依托社会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服务中介组织、各类商会协会等)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的“补短板”服务包。
3.“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引起重视
北交所定位于服务“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上市企业会更小、更早、更新。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估、评价的工具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对“专精特新”型企业自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系统成熟度做评价,成果转化涉及供给侧、服务侧、需求侧三大环节,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链条贯通,才能见效。除科技成果需要评价,“专精特新”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也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企业研发能力、转化能力、企业经营能力、外部条件支撑能力等维度的评价对参与方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科技成果承接能力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评价“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标准,发达国家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较为成功的模式是以政府支持、中介机构为主,通过中介机构打通两头,实现贯通。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