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挑战,我国制造业亟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升级来支撑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对于确保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提升我国产业链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许英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优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发展助推区域经济繁荣和人民富裕,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同时,推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区际间产业合理分工和区域良性互动,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服务业室副主任刘振中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许英杰看来,在促进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优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布局。另一方面有利于紧密我国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联系,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尽可能将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刘振中建议,在实际中,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须做好一个统筹、建好两个平台、把握三个协同、强化三大机制。
许英杰认为,更好地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需要充分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方面,要更加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要注重特殊地区的特色产业等。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各地需要充分探索制造业有序转移的合作模式,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等为产业转移提供支撑。
处理好转移和承接重点方向、重点产业
许英杰认为,把握好转移和承接的重点方向和产业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产业特性和地域特征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不同区域比较优势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特殊地区和一般地区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不同量级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国际合作和国内转移的关系。
在刘振中看来,应按照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要求,把握规律、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统筹内外,有序推进制造业转移。一是聚焦承接地首位产业。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瞄准首位产业、特色产业实施全产业链招商,缩短承接产业转移的“真空期”,确保重大产业转移项目早投入、早起势、早成规模、早出效益。二是要明确重点承接区域。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重心,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培育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高地、示范样板,打造成为联动支撑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三是要分类引导承接转移。根据不同承接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承接产业转移目录。四是推动转移产业升级。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避免简单“移栽”,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推动承接产业提质升级,释放承接产业未来的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