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专精特新  >>  专精特新-动态信息  >>  正文

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2-2-10     来源:惠州日报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持把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牛鼻子”,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惠州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突破口和工作着力点。

“专精特新”企业的内涵及政策溯源

“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具体来说,“专精特新”企业就是长期专注和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并做出特色、做出亮点的优秀中小企业。

近年来,国家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可谓成果丰硕。从“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及近年来企业发展的实践等方面来看,人们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格越来越高。从工信部提出“将‘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到发改委、财政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文,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看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国家高层推动的战略任务,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二是培育体系越来越完善。目前我国各省市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申报条件、筛选标准、梯度培育体系等均已明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按申报级别分为市、省、国家级,其认定标准逐级提高;三是存在一个明显时间节点。从会议规格和政策力度来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它的定位也多与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

惠州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现状

近年来,惠州市一方面坚持上下联动,积极打好惠企政策组合拳,建立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管理提升、融资服务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另一方面,加大经济支持,对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20万元,并积极联合金融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供多种贷款融资服务。惠州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情况如下。

(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翻番

目前,惠州市共拥有26家“小巨人”企业(第一批2家,第二批8家,第三批16家),全省排名第五,但是与第一梯度的深圳(169家)、东莞(79家)、广州(68家)相比,仍有较大可提升空间。

(二)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速喜人

自2017年以来,惠州市是21个地级市中唯一一个入围企业全省排名逐年升高的城市(依次是第11名、第10名、第3名、第2名),目前共有187家企业入围,2020年入围133家企业,占全省16.2%,仅次于深圳市、位居全省第二。

惠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困境

(一)小企业无处安身,项目落地难成为痼疾。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影响下,各县(区)偏重于招大项目,承接中小企业动力不足,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保障不够。同时,部分工业园准入门槛过高,不少“专精特新”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难以入园或无地可用。

(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品竞争力偏弱。惠州市制造业整体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略有不足,在营销和研发能力上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在R&D投入方面,惠州市投入为109.35亿元,全省排名第五,投入值不足佛山、东莞的一半。“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拥有专利数量平均每家仅7.9件。

(三)技术人才紧缺,中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全市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5:38:57,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仅有7694人,远低于珠三角先进地区水平。当前惠州高等院校、中职技工院校面向“2+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开设的专业较少,特别是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科在校生比例仅为42.13%,与我市产业对理工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

(四)企业融资门槛较高,企业运营成本高。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加上中小企业大多缺少融资所必须的土地、厂房等可抵押有效资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普遍设置了较高门槛,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惠州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搭建企业服务团队。成立惠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发改、工信等多个部门,积极整合相关企业、人才、协会等资源,有针对性地成立专门智库机构,并主动上门宣讲政策法规,确保政策直达企业负责人。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纳入各县(区)政府绩效考核方案,要求各县(区)在原有基础上每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增长率上浮5%~10%,倒逼各县(区)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三是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打通数据壁垒,通过分析、比对工商登记、税务、企业年报等大数据,在“小升规”临界工业企业中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成长性较好的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四是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借鉴广州市经验做法,在临深片区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重点引入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良的“专精特新”企业,共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强创新发展,优化研发环境。一是打造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创新,引导“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专注关键材料、基础元器件和核心部件等重要环节,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探索打造与深圳、东莞等城市两地产业共建、互融发展的产业生态,培育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走廊。二是推动产学研融合。充分发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的牵引作用,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与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并与本地知名企业联合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合作共赢平台。三是培养创新发展所需的人才与企业家。本地职业技校、专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学校应突出专长与差异化,结合惠州市“2+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开设相关专业,为惠州未来发展提供专业对口人才。同时,实施中小企业家培育工程,细化不同层次中小企业家的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金融扶持,优化融资环境。一是增加政府专项基金,引导中小企业专注创新。合理规划政府基金的投资重点、运作模式、投资阶段等,设立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等重点产业以及“中小企业专利行动”资金补贴项目等,加大对创业及成长阶段企业以及国家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二是适度降低融资门槛,放宽中小企业运营空间。提高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的积极性,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助推融资门槛降低。引导商业银行基于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全场景、全生态的金融产品。此外,鼓励融资担保企业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匹配产品服务,推出“专精特新”专项担保产品。三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助力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引进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优质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民间资本,设立高科技创新创业风投资金,为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和高速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困境。

(四)加强要素保障,优化培育环境。一是全力保障用地需求。坚持把70%以上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并在用地指标上向“专精特新”企业适度倾斜,根据延链强链补链实际需要,优先安排相应用地指标,就近协同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对本市培育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一次性奖励标准分别提高至100万元、50万元,并对惠州市外迁入本市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吸引优质“专精特新”企业落户惠州。三是全面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创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金,对“专精特新”企业中新专利研发落地的核心团队和个人给予5万元~20万元的奖励,奖金一次性到人到岗。此外,提高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按新建商品房的5%~10%比例配置人才保障性住房,并留出相应指标给本地“专精特新”企业,且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向紧缺型专业人才倾斜。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