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专精特新  >>  专精特新-动态信息  >>  正文

为“专精特新”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2-3-4     来源:腾讯网

经过多年政策培育与金融护航,我国已有众多“专精特新”企业齐头并进,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专家认为,未来仍需在资本支持、政府帮扶与品牌塑造上发力,让更多有着“金刚钻”的“专精特新”企业屹立百年不倒,肩负起“中国制造”金字招牌的使命。

政策发力全方位护航

一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驱动力,而“专精特新”企业正是企业中的“金刚钻”。它是专业领域攻坚克难的好手,最具成长为枝繁叶茂的“隐形冠军”的潜质。

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专家、青岛创想力品牌研究院创始院长盖彦梳理说,2011年是“专精特新”元年,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明确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协调发展。

2018年是“专精特新”发力年,工信部开展首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则进入提档年,财政部、工信部在1月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当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此时,工信部已相继公布了三批共计4762家“专精特新”企业。

我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就是要发挥其灵活机动的作用,不求大而全,但求精且深,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掌握“拿手绝活”,拿得出“拳头产品”,既能填补国内空白,又能在商海中闯荡出海阔天空的未来。

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宜科),就是这样一家有“绝活”的企业。“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高水平工业自动化产品。”凭着这样的理念,2003年,张鑫创办宜科,面向中国工业用户,持续开发并优化自动化产品线,如旋转编码器、传感器、系统部件等系列产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宜科的传感器产品被列入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

面对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张鑫目光长远,早在2016年就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布局“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战略。其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各类软硬件产品,聚焦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受到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青睐。

为了让这些有潜质的“树苗”茁壮成长,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这些年扶持力度不减。特别是北交所的设立,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又一加速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玉珍认为,北交所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依托新三板原有的基础层、创新层和精选层,构建了从权益挂牌、Pre-IPO 交易到公开发行募股的企业全生命周期资本市场服务体系,补足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键一环。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徐明也表示,北交所将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充分体现市场包容性和精准性,兼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工信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制定《“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并提出到2025 年,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专精特新”企业营造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我们将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为优质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完善分类培育办法,系统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通过一系列引导措施, 逐步构建起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示范引领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真正形成中小企业“万马奔腾”的繁荣景象。

金融提速创新匹配需求

在传统市场竞争中可以看到,随着产品日益同质化,价格战逐渐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企业在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或微利靠量维系,或在随波逐流中销声匿迹,如何真正从价格战迈向价值战值得思考。“专精特新”企业则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沃德传动)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点。2010 年,五位清华大学EMBA 校友带着振兴民族减速机的梦想,创建沃德传动。当时,项目启动资金来自创始人卖房自筹。

类似人体心脏,传动设备是工业的“心脏”,在生产中起到动力传达的作用,减速机是传动设备的重要门类。“聚焦煤炭开采井下刮板机用减速机,2011年我们第一个产品——3×1000 kW大功率减速机下线,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沃德传动常务副总经理胡彬说,公司马不停蹄又在第二年研制出3×1600 kW刮板机用减速机,产值做到一亿元,在创新道路上策马驰骋。

历经十余年发展,沃德传动打破了17项进口品牌的技术垄断,开创了多个产品国产化先河,如今已拥有211项国家专利,39项发明专利,并参与评审9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专精特新”企业的壮大离不开金融保驾护航。胡彬说:“我们仅用15分钟就在线获得了350万元的授信额度,而且年化利率只有3.96%,随借随还。从资金成本和便捷度来说,金融服务的创新步子迈得很大,也更契合我们科创型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胡彬所说的这项服务来自我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的金城银行推出的“专新贷”首笔授信。金城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用以往金融评价标准,不少“专精特新”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少土地厂房等传统质押物,所需资金的机动性也很强,这就需要金融部门在个性化、定制化创新中提高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服务能力。

在数字化护航下,截至2021年底,金城银行“专新贷”上线2个月,已累计授信突破5亿元人民币,累积放款接近2亿元,为全国多个省市超过500户高新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包括1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带来了全线上数字信贷体验,户均授信额度超过100万元,已借款企业满额提款率近60%,复贷率40%。

“2017年,金城银行给予了我们48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同年我们也做了6500万元的新三板定增,全部投入到了智能监测平台项目的研发中。”胡彬坦言,智能监测平台项目将是公司新的增长爆发点。

不只是金城银行,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过程中,开始将目光投向“专精特新”企业。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21年11月底,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在北交所第一批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中,多数为工商银行服务的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但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其特点与股权融资更为契合,资本市场首先应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资深金融研究学者董希淼认为,要着力打造和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从根本上为“专精特新”企业创造更加适宜的金融环境。

立体化帮扶助力再攀高峰

实干兴邦,立足实体经济的“专精特新”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冲击下,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提振中小企业的信心,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更好地促进“六稳”“六保”,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当重型机械制造行业中小企业大多仍是粗放型发展模式时,李尚杰带领下的天津吉达尔重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回望这几年的历程,李尚杰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他告诉记者,国内重型锻压设备中关键核心部件拉杆通孔加工技术,通常只能达到2到3毫米的通孔精度,难以满足火箭、飞机等重型高端锻压设备精度要求。与此同时,大型拉杆抛光也是行业痛点,普通车床抛光效率低,对车床本身损害很大,即便有企业开始研发大型抛光机床,但在设备稳定性与光洁度上仍不理想。

“难点正是我们的突破点!”公司全力以赴科研攻关,一举实现22米的大型拉杆通孔误差不超过0.5毫米,大型拉杆专用抛光机床可稳定完成直径达600毫米、长度达20米的大型拉杆抛光,突破了大型拉杆生产和使用的双重难题。如今,这家仅有100 多人的企业手握授权专利80 余项,高科技研发团队人数过半。

李尚杰说,企业在初创期难免遇到坎坷,最需要雪中送炭。通过零抵押、零担保,仅靠税务、工商等大数据建模, 金城银行就为其提供过140 万元授信, “这可是在企业关键时刻帮了一把。” 除了金融活水,在市场对接、知识产权帮扶、审批提速、物流通关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各部门及时出手帮助。一旦企业爬坡过坎登上巅峰,自然能为社会提供应有的回馈。

董希淼建议,对“专精特新”企业可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优先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降低融资成本和企业杠杆率。突出“更早、更小、更新”,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交所、科创板、新三板等上市,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更多中长期融资,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此外,鼓励银行与创投机构合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提供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不断拓宽“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

对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来说,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同样大有可为。可探索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如设立“专精特新”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健全科创企业担保体系。适当提高“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并落实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制度,减少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上不断发力,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

“资本市场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取融资服务、规范治理结构、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海林说,工信部正组织开展优质中小企业评价和培育工作, 建立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对拟上市“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开展分类指导、精准培育、投融资对接,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

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 盖彦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在用好这一名称背书的同时,要加快发展核心能力, 在专、精、特、新的四个方面不断提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品牌个性,培育品牌无形资产价值,从物理维度的成功向情感维度的成功过渡和提升。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