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强调,紧扣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紧迫需求,加快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布局。推动集成电路、医疗装备、智能计算、空中交通管理等32个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推动智能电网、智能制造等28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完成有色金属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验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各级各类标准1600余项。
瞄准新兴产业、前沿技术、优势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制定标准力度。持续实施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发布刻蚀机、增材制造等“卡脖子”技术标准60余项。进一步健全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发布节能、信息安全、自动驾驶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标准研制,推动IPv6、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等国家标准研制130余项。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强调,强化“卡脖子”领域标准制定。瞄准重要领域和交叉领域加快工业母机、半导体设备等领域标准制定。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标准研制。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23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提出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关键基础材料领域、新兴技术领域等标准制定,如工业母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工程机械、储能装备等重点高端装备标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交叉融合领域标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标准。
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家标准数量达到4.2万多项,备案行业标准7.8万多项,国家标准制定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22个月。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从81%上升到了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