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牵头!我国新型储能领域中央企业创
新联合体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4-8-1     来源:南网50Hz    编辑:衡盛楠    审核:张经纬 王静

730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主办的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启动会在京召开。会议以凝聚智慧力量 共谋储能新篇为主题,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晓亮,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司副司长秦浩源,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小辰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有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会嘉宾、院士专家深入交流。

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两大能源央企牵头组建,将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着力解决制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系列痛点”“堵点”“短板问题,推动新型储能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郭剑波、饶宏、刘吉臻、孙逢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赵天寿等7名院士出席启动会,共34名院士、专家受聘成为创新联合体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将对创新联合体攻关方向、技术路线和难题提供咨询意见。

33家中央企业携手 

共同推动我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推进重大任务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国务院国资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了新一轮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

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成员单位包括33家中央企业和104家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储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储能,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是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实践,是带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支撑中央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表示,国家电网将与南方电网、创新联合体各成员单位一道,以最大力度、最实举措,成体系、分阶段开展重点任务协同攻关,覆盖新型储能产业链全链条、技术全领域、应用全场景,形成共投资源、共担风险、共有成果、共享收益的产学研用一流创新生态,与联合体成员伙伴一道,共建、共创、共赢,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小辰表示,创新联合体将落实好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探索共同牵头模式下合作体系开放、科研管理协同、资源共用等机制协同性要求,集聚优势力量,促进产学研用力量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促进技术攻关与应用在更大范围、更多场景落地实施,加快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据了解,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当前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围绕高安全、低成本化学储能”“高效率、低成本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多场景应用实证等四大方向,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业开展攻关,旨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产品,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平台,跟踪调整前沿性和颠覆性攻关任务布局,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

体系化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和成果推广应用能力

3年内形成一批技术成果

作为促进新能源稳定接入电网的绿色充电宝,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全国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容量已超4400万千瓦。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表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对于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作为创新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利用好创新联合体的平台优势,为创新联合体贡献创新资源、技术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

下一步,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建立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合资公司,搭建中试验证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一流创新生态,攻关一批新型储能首台()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计划3年内,将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拓展29个重点示范工程,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革新发展和持续进步。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