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杂志创刊20年来,我定义其为“浙商的守护神”。在很多时候,他们都站出来,为浙商发声,为浙商赋能,支持我们专注发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那么,如何把企业办好?我和各位分享华立的一些心路历程。
与时代同步
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中国加入WTO到现在又进入新时代……一路走来,华立穿越了多个经济周期,所以我们感触也比较深。
我始终认为,企业成功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即使我们自身重来一遍,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因为成功者一定会有最核心的底层逻辑,如果把这个核心逻辑想明白,那么照样可以成功。而在我眼里,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就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我曾经问马云:你自己从现在开始再来一遍行不行?他回答:不可能行,当时的时代环境更重要。所以企业的成功有时候不光靠努力,还要靠“运气”,所谓“运气”就是要踩准时代的节奏。尤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看起来很强,其实也很脆弱,如果踩错了时代的节奏,即使企业自身没有问题,照样有可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华立创立至今54年,从没想过要成为世界500强,我们只希望能够成为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外界评价华立一路走来很稳,“稳”当然是一个褒义词,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稳”也意味着发展速度不快,不像我们同一时期的企业一下子规模上千亿。以华立改制为例,我们花了15年的时间才“轻装上阵”,真正按照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但我也不后悔,我觉得有时候慢就是快,一味求快反而可能会翻车,我们不去追求速度,而是把基础打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走,支撑企业走得长远。
其实,华立在战略上也走过很多弯路。20世纪90年代,我们曾经尝试过多元化,什么项目赚钱就投什么,结果一地鸡毛。后来发现问题,我们选择了壮士断腕,因为只要企业活着,钱还可以再赚回来。
怎样让企业始终保持平稳成长?华立是制造业出身,强项在制造业,所以同一时期我们一般会在制造业选择3到4个赛道,而且这些赛道没有关联。这背后的逻辑是,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很难抵挡行业大周期,你可能比同行状况好一点,但要逆势是非常难的。而华立的选择,使我们可以不断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好处在于东方不亮西方亮。
现在,华立更加聚焦制造业以及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而且在每一个细分赛道,我们的目标都是挖深、挖宽“护城河”,保持在行业头部。这是经历市场考验后,华立选择的大方向。
什么是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华立在海外的工业园以及围绕工业园的全球供应链服务,其实就是一种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在围绕消费者的服务业领域,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把互联网运用得很好,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我们;但在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目前发展还非常不充分,甚至还有很多空白,这是未来的潜力所在。
很多年轻的创业者说,羡慕我们那个时代机会多,只要能吃苦,几乎都能干出一番事业。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恼和困难。你们这个时代,告别了我们经历的短缺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有很多竞争对手,但你们可以按照市场逻辑来经营企业,没有任何包袱,这就是你们这个时代的最大好处。
我曾经在华立的内部会议上讲,我所代表的60后、70后,奋斗了几十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在很多企业转型失败的那个时代,华立是存活下来的少数企业之一。我觉得很欣慰,但也深知,我们企业做得一般般,还算不上很优秀。所以,80后、90后这一代,最大的责任就是把华立从一个平凡的企业带向优秀;而00后这一代,要把华立从优秀带向卓越。企业发展永无止境,我相信,华立的80后、90后、00后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企业家要有“四颗心”
任何时期的企业经营理念都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要放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去看。我一直强调,华立发展到今天,更多的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但我也不否认,华立之所以能够在时代的大潮中存活下来,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这种个性的差异,首先在于企业的价值观。华立从创立走到今天,我们从来没有迷失过方向,始终以“增进社会福祉、实现人生价值”为宗旨。赚钱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从管理层开始身体力行,引导员工形成一致的企业价值观,使之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这就是企业价值观的培养,一个企业要想充满活力、欣欣向荣,一定是奋斗者的企业。
当然,企业价值观也要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在华立的传承过程中,我为企业员工确立了行为准则,提醒他们要有“四颗心”。
一是,敬畏之心。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带头人,企业家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就是狂人,敬畏之心是支撑企业走下去的首要准则。
二是,谦卑之心,这是我们华立的最大特点。因为企业经营总有高潮、低潮,有高光时刻,也有困难阶段。企业再大还是企业,政府再小也是政府,企业家要保持谦卑之心,才能让企业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中成长。
三是,感恩之心。这源自企业家内心,要懂得感恩时代,感恩客户,感恩员工,感恩你的合作伙伴,感恩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学会感恩,他人自会给你支持,企业才能在较长的周期里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是,利他之心,这是我们华立长期坚持的一项准则。不要把时间和金钱看得太重,企业家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如果身边的人有需要,就要能帮尽帮,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的一种人格、一项做人的准则。做企业和做人是同样道理,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企业的带头人。
此外,华立之所以健康地发展到今天,还有一项关键,就是我们始终保持风险意识,居安思危。
企业一路走来,怎么可能不遇到困难?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华立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教训远大于经验,如果你让我总结这40多年的经营,教训占70%以上。但我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在每一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可以避免下一次犯更大的错误。华立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困难和挑战中,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把坏事扭转为好事。而风险意识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是始终保持警醒,避免踩大坑。我和各位分享保持风险意识的三条经验:战略上统一决策,经营上充分授权,财务上严格控制。
站在月球看地球
从微观角度看,我觉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从加入WTO以后,真正大规模地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伴随外资进入,全球的产业链都往中国转移,中国就变成了“世界加工厂”。要注意,不是“世界工厂”,因为一开始很多制造业企业还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只是代工。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水库,当时,中国的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低,处在低水位,而全球市场处在高水位,只要管道一打通,强大的“水位差”势不可挡。
但这些年,受到新冠疫情、地缘冲突、贸易战等因素影响,全球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远距离的全球分工存在安全风险,必须缩短供应链。也就是说,让上游供应商尽量靠近主机厂,让主机厂尽量靠近目标消费市场,尽量避免跨洲运输。
商业逻辑的改变,带来了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成长起来的产能不仅仅面向中国市场,而是面向全球市场。如何应对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构?
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也不是毫无选择。我一直强调“站在月球看地球”:如果你站在地球看自己,遇到的困难看起来就比较大;如果你站在月球看地球,你就会发现,中国市场只不过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而已。困难总是暂时的,未来会有更大的机会、更大的作为,抓住这些机会,中国将从“中国制造全球卖”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深层转变。
我们要把坏事变好事,十五年或者十年后回头看,也许今天的坏事其实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企业家的世界观很重要,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跨国企业。
华立的“地瓜经济”实践
华立当年以电表制造为主业的时候,就已经想要“走出去”。2000年,华立首次走出国门,尝试去泰国投资建厂。一开始是组装厂,就像改革开放之初来中国的外资企业那样,把零部件全部运过来,连螺丝都运过来,只需要在本地组装。后来,慢慢开始推进本地化生产,就这样一步步探索。
2005年,我们又在泰国东部投资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这一模式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探索,我也不知道到底会有多少中国企业加入,先试试看。后来中国制造业出海成为大趋势,加入的企业越来越多,我们就把海外布局拓展为全球“三大三小”的海外工业园,并围绕这“三大三小”工业园,慢慢叠加全球供应链增值服务,形成华立如今的海外业务。
有时候,不是每个决策都高瞻远瞩,就是这样一步步探索出来的。我们选择一个地方,一般前期准备工作大概需要5年时间,分析、考评、谈判,然后完成各种审批手续。
很多中国企业都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去泰国?其实,在东盟国家里,泰国是工业基础最完善、工业水平最高的一个国家。此外,我们的选址要素中还有一项很重要,就是这个国家没有反华的基础,和中国政府“翻脸”的概率极低。因为投资不是做短期生意,要看得长远。
第二个海外工业园,我们选择了墨西哥北部的新莱昂州,当时规划10平方公里,现在估计要达到15平方公里。除了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从市场角度看,墨西哥的市场辐射能力独一无二,它与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集团——北美自贸区和欧盟自贸区均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而且作为美国的邻国,墨西哥自然而然地成了北美制造业中心地带;从营商环境角度看,墨西哥对外商投资包容性高,外商可获得永久土地产权,而且金融业发达,供应链相对完备;从投资安全性角度看,墨西哥政局稳定,与中国关系友好;此外,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下,选址墨西哥可以助力企业开拓北美市场,配置全球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第三个选址在哪里?摩洛哥,主要针对高端的国际市场。因为摩洛哥是欧洲“后花园”,工业基础也不差,而且距离欧洲很近,甚至可以直接搭载集装箱轮渡去欧洲。
目前,华立在泰国、墨西哥、摩洛哥建立了全球三大海外工业园,并基于自身实践,总结提炼出“所在国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及包容性”“所在国自身市场容量及其市场辐射半径”等十大出海选址要素。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例,现在园区内已经投产的中国企业近250家,待园区扩建完成,落户企业预计超过300家,总面积将达到20平方公里。可以说,中国企业在海外集聚的工业园,没有一个规模超过我们的。
我想,这就是“地瓜经济”。我们把根留在中国,把藤蔓延伸向全球,“走出去”吸收更多养分,支撑自己的根基做大做强。
从2000年“走出去”,到现在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们踩过的坑加起来至少超过7000万美金,花了大量的学费。这个数据看似轻飘飘地讲出来,但其实华立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不希望每个中国企业都重复去踩坑。
全球化是必然趋势,中国企业要抱团出海,而不是孤军作战。对于全球化经营,华立有很多心得体会,将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作好系统服务。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利他之心,也是华立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希望中国企业实现合作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或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