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我国机械工业在入世十年间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要实现“十二五”末机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2%左右,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5%左右,以及到2020年主要机械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世界前三位、基本掌握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知名品牌的中长远目标,还需通过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与绿色为先等战略的实施,通过主攻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关键基础装备、救灾医疗民用装备等重点领域,举全力推进落实。
一、发展状况
(一)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
2001-2010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从1.44万亿元增长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规模以上企业数从3.36万家增加到10.4万多家;资产规模从1.96万亿元增长到10.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从3.7%提高到9%左右。机械工业装备自给率从“十五”初期的70%,提高到目前的85%。2010年实现的利润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占比为23.17%;上缴税金4234.16亿元,是2001年的5.67倍,在全国工业行业中的占比为15.62%;对全国工业新增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22.29%;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30.4%中,由机械工业拉动6.8个百分点。我国由此进入世界机械制造大国的行列。
(二)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一)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
2001-2010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从1.44万亿元增长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规模以上企业数从3.36万家增加到10.4万多家;资产规模从1.96万亿元增长到10.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从3.7%提高到9%左右。机械工业装备自给率从“十五”初期的70%,提高到目前的85%。2010年实现的利润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占比为23.17%;上缴税金4234.16亿元,是2001年的5.67倍,在全国工业行业中的占比为15.62%;对全国工业新增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22.29%;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30.4%中,由机械工业拉动6.8个百分点。我国由此进入世界机械制造大国的行列。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自2002年起我国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目前的9.8%,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其中汽车行业降税税目有70个,其中小轿车(含小客车、越野车)32个,汽车零部件38个(包括小客车车身,大客车和轻型货车的制动器、驱动桥、车轮、离合器、转向盘、变速箱、悬挂减震器、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装置等)。自2006年7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降低部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整车的进口税率由28%降至25%,车身、底盘、中低排量汽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税率由13.8%-16.4%降至10%,这是我国机械工业入世后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最后一项承诺。完成降税义务,加上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建立健全外贸法规制度、积极参与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很大程度上对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2010年机械工业外贸总额为5138.3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6.4%,其中出口为2584.8亿美元(增幅大41.1%),是2001年(348亿美元)的7.4倍。2006年,我国机械产品进出口结束建国以来的逆差局面,首次呈现贸易顺差,2008外贸顺差为477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010年机械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4万亿元,约为2001年的8.45倍;行业新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7079亿元增至2010年的2.72万亿元,增长近3倍;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从2006年的77.7%提升到2010年的89.6%,其中“十一五”期间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产品和轴承等基础零部件产品的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两化”融合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批大型企业占比提高到30%。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大, 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已在相关领域起步并初显成效。(四)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
产品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机床向数控、精密、高效及大型化发展,汽车、电工装备、工程机械等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与市场的需求,一批高端农机装备研制成功。绿色能源、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快速增长。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比重从2006年的29.42%提高到2010年的52.18%,逐步成为发电设备的主导产品;风力发电设备单机1.5兆瓦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同时,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三大发电集团的产品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75%,汽车五大企业轿车产量占总量的70%。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与非国有企业、大型与中小企业增速均衡、齐头并进。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跟进的良好态势。
(五)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年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表彰优秀创新成果2492项,其中推荐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49项。在已经举办的两届“中国工业大奖”评选中,荣获“大奖”2项,“表彰奖”19项。科技创新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自主品牌乘用车比例达到44.3%;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已广泛试用, 电动汽车实现批量出口,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3.6兆瓦、5兆瓦风电新机型纷纷问世;自主研发的1.5万-1.65万吨自由锻压机,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装置关键装备,7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机组,百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硬岩掘进机、推土机、超重型机床等高端装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六)在全球同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
十年间,机械工业一大批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发电设备占世界总产量50%左右,汽车工业2009年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以产销1300多万辆的水平跃居世界首位,数控机床2009年以153亿美元产值位居世界首位。此外,农业机械、摩托车、内燃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轴承等众多产品产量位列世界前茅。
二、存在问题及发展目标
入世十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经“适应到应对、被动到主动、跟随到抢占”的进程,较好地完成了量变、积聚能力的前期准备,为下一步实现质变、完成由大变强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仅是名副其实的机械制造大国,还远远不是机械制造强国。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和共性基础关键技术供给相对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观;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与工业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差距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主导,产品实物经济与制造服务经济比例失衡;产业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全球资源和业内话语权与大国地位不匹配等。
我国机械工业还面临以下挑战: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表现在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品功能,降低产品使用能耗;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对外宣传;扩大市场营销渠道,重视展会和网络营销手段,不断开拓新兴市场;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广大员工的业务素质,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较低成本红利不再成为竞争优势: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调查,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国。
机械工业未来发展应坚持以下方向: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战略转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注重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以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围绕机械工业六大高端装备产品和九大新兴产业装备,加快影响面广、带动性强的典型高端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高端装备增长高于全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为依托,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全球化品牌。持续优化外贸结构,加大海外资源整合力度,有效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如汽车行业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突破底盘一体化控制、汽车电子、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努力实现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升级。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能力。在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体系与平台建设。同时,推动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的创新体制。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和质量工作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审、转化与推广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数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继续推进应用嵌入式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制造过程智能化、管理网络化,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为建立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产业创造前提条件。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促进技术改造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要总体保持下降势头。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开发低碳产业,实施再制造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本着“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抑制外延式发展势头,淘汰落后产能,特别要警惕部分高端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防止出现过度重复建设,避免因区域产能结构趋同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低污染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的机电产品,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设计效率明显提升,内燃机油耗和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积极推行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对节能减排技术装备的需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为优化产业布局创造基本条件。按照“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配套提升、做强主业”的基本方针,引导生产要素集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促进企业集聚发展。推进机械百强企业、汽车前五强企业生产集中度的提升,促进“专精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有新进展。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优势互补企业强强联合、关联企业重组和一体化经营,鼓励业内科贸型央企兼并重组制造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兼并重组,积极稳妥地推进优势企业境外并购。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行业国际化质量和水平。进一步理顺对外开放与产业安全、平衡贸易顺差与拓展国际市场的关系。要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海外专业科技人才和战略合作者,加速提高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妥善地避免和应对国际经贸摩擦,实质性地支持配合企业介入国际贸易诉讼。大力开展国际行业组织间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为中国装备走向世界、服务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