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论述  >>  正文

创新国企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2-3-2     来源:特约信息员

创新国企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向晓波

 

    国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所有权性质属于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能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国以来,国有企业在奠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主要物质基础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承担着举足轻重的经济责任,还承担着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先进文化等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正是国有企业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发挥的巨大综合效应,使之成为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坚强基石。
    改革开放30年,国企改革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放权让利”到“公司制改造”,围绕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行了大量艰辛探索。经过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总体市里得到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国企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各种主管因素影响,国企改革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改革发展再次印发热议,有的观点把国企存在的这些问题归咎到国企的所有权性质上,认为国企体制机制不活、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包袱沉重,难以搞好。而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不管是国有、外贸还是民营,能 不能搞好并不取决于所有制属性,关键在于它能不能够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长期以来,许多国企都在为此进行不懈探索,我所在的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也不例外。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联集团”或“公司”)是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也曾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和市场经济之初转型的阵痛。四联集团所从事的仪器仪表行业属于安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在该领域没有特殊的保护性政策和资源垄断优势,面对市场的严峻挑战,四联人直面竞争不畏惧,通过大力实施体质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和文化创新“五大创新工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潜能
    体制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四联集团所在的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成为较早开放市场的领域之一,公司先后从德国、日本、美国等引进了一批当时比较主流的现场仪表产品,在国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但是,由于我们当时很大程度上依然沿袭着吉化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和思维定势,在引进过程中缺乏对产品技术的消失、吸收、再创新,没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外优势企业的陆续进入,给国内自动化仪器仪表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最终导致行业性危机,四联集团也陷入了严重亏损的困境。
    自动化仪器仪表是维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我国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带领企业走出困境,振兴和发展民族仪器仪表工业,四联集团决心从打破传统模式的羁绊、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入手。公司抓住国家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制定了《四联集团试点方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成为全国首批试点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率先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大力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建设,积极探索新老三会“各负其责、相互支持、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结合公司实际,认真规划从扭亏脱困到良性循环,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先后研究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2007年滚动发展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2012年结构调整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各所属单位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使企业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提高决策执行力和快速应变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了运转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了四联集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公司经营规模从“九五”末的8.9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6.3亿元,利润从300万元增加到3.3亿元,资产总额从19亿元增加到60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22个百分点,为59%。公司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连续九年位居国内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首位,蝉联全国机械工业100强、电子信息100强、电气工业100强,所属两家子公司跻身重庆工业500强。
    二、加强自主创新,夯实发展基础
    技术是立企之本。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属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学科覆盖面广、技术延展性强、对高新技术融合程度高的特点,多年来,其尖端技术被一流发达国家垄断。过去国内仪器仪表工业发展不快,经营效益不佳,根本原因就是国内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四联集团作为国内行业龙头,坚持市场导向、技术为先、创新引领战略,以我为主,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闯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四联集团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先后建成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六个市级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承担并完成了“智能化仪器仪表的开发及产业化”等一大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完成省部级技术创新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目前,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70项,待授权专利153项,80%以上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年均保持在35%以上。
    依托卓有成效的技术创新,公司在核心业务——自动化仪器仪表领域已具备与各大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和较强的行业话语权。同时,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2008年,公司抓住全球资源整合和重组机遇,跨国并购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业务,高起点切入蓝宝石及LED领域,并积极拓展半导体微电子、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不懈努力,四联剧团五大产业板块蓬勃发展:在自动化仪器仪表领域,自主研发出新一代智能现场仪表主导产品,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升级换代,产品技术国内领先,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产品成功运用于神舟飞船、嫦娥卫星,新型主控仪表打破西方发到国家对我国长期的核垄断,电加热器等进入全球售价第三代核电站;在蓝宝石及LED领域,率先成为国内唯一掌握高品质、大尺寸蓝宝石晶体装备技术的企业,自主研发的6英寸蓝宝石基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成为欧司朗、菲利浦等国际一流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及战略合作伙伴,并以蓝宝石为核心迅速构建起覆盖蓝宝石晶体、LED封装、LED应用的较为完整的LED产业链,取得行业领先优势;在汽车不见及特种装备领域,加油/加气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特种汽车、油库自动控制系统和液化天然气等油气装备制造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市政建设和国防工业领域的多项空白,汽车拉索、玻璃升降器成功进入日系车、德系车主流厂商配套体系;在半导体微电子领域,面向有限高清市场的SIC8008和面向直播星标清市场的SIC6008数字解码芯片设计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即将转入量产和工程示范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成功研发安全门/屏蔽门系列产品,创造了国内市场的多个典型业绩,大力推进机车电力牵引系统技术引进和国产化工作,积极布局在列车门、动力照明系统、监控系统、信号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创新引领着四联集团不断前行,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首批国家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三、强化科学管理,提升发展质量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企业越发展,越要依靠管理出效益。四联集团围绕创新管理,重点强化了三方面工作,即以市场为重点的营销管理、以生产为核心的品质管理、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内控管理,并探索建立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赛马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敢为人先、勇于竞争的浓厚氛围。
    公司秉承“四联在用户身边,用户在四联心中”的经营李念,大力加强营销体系建设,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构建起行业内最具规模和实力的营销服务网络,智能变送器、流量仪表、分析仪器、调节阀等主导产品在各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前列。以打造世界级产品为目标,加强会员全过程质量控制,扎实抓好ISO9001、TS16949、ISO14000等贯标工作,大力推行5S、ERP、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着力提升产品品质。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立健全公司内控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资产运营高效、预算调控灵敏、财务风险可控、企业价值显著提升的目标。
    持之以恒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内部活力迸发,不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赢得了国内外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尊重与认同。霍尼韦尔、ABB、西门子、横河、东芝等知名跨国公司先后与四联集团建立起广泛的合资合作关系,覆盖生产制造、资本合作、联合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霍尼韦尔关闭了位于美国凤凰山的本土工厂,将生产线无偿转移至四联集团,生产的产品用于全球销售,东芝称赞四联产品的质量胜过其日本本土工厂的产品。四联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横河川仪、重庆海德世、耐德新明和等相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变送器、车用拉索和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生产商。横河川仪、重庆海德世分别赢得重庆十佳外商投资企业的殊荣。
    四、坚持人才强企,增添发展活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过去国企普遍存在的用人机制不活等问题,四联集团提出了“高端引领、注重激励、以用为本、人企合一”的人才思路,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多层次产学研究合作体系为平台,着力营造有利于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方针,内外并举,做好人才甄选和培养工作。建立员工培训基金,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不定期选送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参加国内知名高校以及日本横河、香港蒋氏基金、宁波建峰等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的专业培训,选送优秀中青年人员到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搭建全员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建立健全“师带徒”制度,磨砺高技能人才;采用公开选拔、定后备人才库。创新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突破传统职务单一晋升通道,在技术、营销、管理、生产等领域全方位创立了从“业务骨干”、“业务带头人”到“首席工程师/质量师/技师”、“首席专家”的多层次专业技术职务体系,完善职务、业绩与待遇相匹配的、与市场接轨的酬薪制度和考核评聘制度,为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培养造就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业绩突出的骨干员工队伍。
    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企业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吸引着留学归国人才、海内外专家、博士后等高端人才以不同形式加盟四联集团,并在过去从四联集团流出人员中引发了“风还巢”现象。目前,四联集团每年从各大高校引进毕业生500余名,同时在重庆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奖学金和冠名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培养工厂亟需专业技能人才,依托集团所属三个重庆市学工示范基地,接收境内外大学生到工厂带薪实习。公司以务实开放的人才战略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被授予全国学工基地、重庆市人才工作示范点。
    五、构建和谐企业,共享发展成果
    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四联集团始终秉承“产业报国、造福员工、兼善社会”宗旨,践行“以人为本、物竞天择、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以优秀的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激励人。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构建起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企业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并使之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企业凝聚力和发展软实力全面提升。结合企业实际,探索建立员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伴随公司经济发展的脚步,稳定提高员工收入水平,确保年均增资幅度不低于10%,严格执行“五险一金”制度,努力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使广大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认真落实离退休人员各项政策,深入做好“军转干”等特殊群体的稳定工作,积极关爱困难职工,筹资设立特困职工生活救助和医疗救济两项基金,坚持开展重大节日“送温暖、惠民生”走访慰问活动 ,对困难职工子女实施“金秋助学”帮扶;切实担当社会责任,常年坚持对口扶贫三峡库区,捐建希望小学,积极参加援藏、抗震救灾、绿化长江等公益活动,关注民生,汇报社会。近年来,四联集团先后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管理示范单位、重庆国企贡献奖。
    四联集团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只是我国国有企业搏击市场、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一个缩影。在重庆,国企改革发展大潮汹涌,从市国资委设立的2003年到2010年末,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 1800亿元增加到1.25万亿元,增长6.9倍,净资产、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9倍、64.7倍,有力地助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国企历经风雨愈加成熟壮大,继续在共和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60%是国企,国企不但在能源、军工、航天、电力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着主导和支配地位,而且在开放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和领域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 ,顽强拼搏,尽显风流,涌现出海尔、联想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企业,树立了新时代新型国企的良好形象。实践充分证明,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企业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示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就能够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