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我国省实验室人才建设机制

发布时间:2023-10-9     来源:《中国人才》2023年第9期    编辑:衡格格    审核:张经纬、王静

省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和各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先锋队”,是各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打造区域原始创新高地、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而作出的战略之举,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顶天立地”的使命。众所周知,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之一。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省实验室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对于支撑省实验室尽快做大做强,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省实验室建设现状

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明确表示在重大创新领域要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建国家实验室,致力于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为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各省政府积极响应,省实验室在地方实践中应运而生。截至20237月,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布局筹建的“省实验室”已有100余家(含正式揭牌和获批筹建),“星火燎原”“百舸争流”局面已然形成,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等地最为活跃。

2017年以来,广东省陆续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16个地市,分三批揭牌了生物岛、松山湖、季华、深圳湾等省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省实验室建设为龙头、由珠三角逐渐向全省推进的发展态势,建设总投资超600亿元。浙江省先后分三批密集成立了之江、良渚、西湖、湖畔等省实验室,且每家省实验室平均5年可以获得100亿元左右的政府资金投入,前两批主要聚焦浙江省重点打造的“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第三批则瞄准能源、海洋、航空等未来产业。其它省市也掀起了布局浪潮,河南省在两年时间内,省实验室数量从无升至现在的14家;山东省布局建设了10家省实验室,湖北省现有9家省实验室,福建省积极筹建了8家省创新实验室,天津市和四川省分别“组团”打造了6家海河实验室和4家天府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的“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

省实验室人才建设举措

从浙江省开建我国第一个省实验室起,全国省实验室建设蓬勃展开,省实验室人才队伍也随之从无至有、从小到大,逐渐探索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各省实验室持续推动人才政策特色化、引育方式多元化、服务保障精细化、平台建设高效化、激励机制灵活化,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第一资源”源源不断结出丰硕成果。

01 以“高标准”引才

“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璧”。各省实验室普遍围绕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引进高精尖人才,其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外籍及境外院士、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国家级人才、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领军人才、掌握卡脖子核心技术或较成熟产业应用项目的产业创新人才等,以期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各省实验室为引进水平人才,采取固定与流动结合、专职与兼聘结合、长短周期结合的多元化引才机制,致力于形成以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骨干,博士后队伍和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为补充的梯次人才队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省实验室已经成为引聚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平台和优质载体。

省实验室广泛通过项目合作、人才招聘、高端猎头、揭榜领题、开放课题、学术峰会等多元化渠道招揽所需人才。省实验室还积极通过科学家内推方式“以人引人”,设置接轨国际的教研人员聘任体系,设立科技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计划,与院校开展联合培养进行人才储备等,以期让众多有科研共识和发展潜力的人才发现和加入实验室。例如良渚实验室明确提出“特别优秀者,不唯帽子、不唯资历”的引才条件;闽都实验室聘任来自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工程院院士为兼职研究员;甬江实验室设立了“伯乐奖”,诚邀社会各界人士举荐优秀人才。

02 以“新机制”用才

省实验室基本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行科研创新体系与行政服务体系相辅相成的运行机制。其中,理事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理事长一般由省长或者市长担任;实验室主任负责各项研究和职能管理工作,一般由院士或者高水平学科、技术专家担任。在主任办公室下,各实验室根据发展需求设置基础研究部、技术研发部、成果转化部、综合管理部、对外合作部、公共技术平台、核心实验室以及孵化企业等,部分实验室还设置了学术咨询委员会、国际顾问委员会、知识产权委员会等,负责学术指导和评估工作。

养之贵素,使之贵器。省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拥有人、财、物高度自主权,秉持“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人才理念,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弹性用人机制。省实验室人员规模按目标任务和实际需求等综合确定,即“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动态调整,能进能出”,形成了战略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产业创新人才、组织协调人才等并重并用的良好局面,加快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例如松山湖实验室树立了“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宗旨,太湖实验室实行“项目管理、按需聘任、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周期聘用”的用人机制。

同时,省实验室坚持交叉融合、开放协同的跨部门与跨学科优势资源汇聚需求,探索试行科研团队矩阵化管理模式,强调突破学科界限的“大兵团作战”方式,推进科研队伍、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高效无缝融合。例如湖畔实验室面向市场需求设立科研项目,与高校院所共同定义科学课题、攻克技术难题、解决产业问题,形成了技术和业务双轮驱动的正向循环。

03 以“强能力”育才

夯基垒台,育材造士。省实验室坚持以重大基础设施为支撑,以重大攻关项目为核心,统筹建设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耦合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面向创新链的不同环节,省实验室在人才培育上也有所侧重,对于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以信任为前提,实施“首席科学家”领衔与长周期考核机制,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对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大团队”的科研模式,拓宽“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择视域和范围;对于市场需求强烈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采用政产学研金联盟协同攻关制,引育能够组建产业技术研发团队并带领团队孵化成立公司的创业型人才。例如姑苏实验室通过定向攻关项目、设立专家工作室和前沿探索项目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西湖实验室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双螺旋成果转化机制,以人才为主导积极探索新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

此外,省实验室还致力于通过研究生联培、导师团队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完善研究生、博士后、青年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打造科研攻坚的人才“蓄水池”,并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例如季华实验室设立了每年经费不少于1500万元的青年创新基金,给予符合条件的创新性项目最高100万元的创新经费支持,成立了青年创新学社促进学术交流;生物岛实验室先后获批国家和广东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系列职称自主评审权等,成立了培养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黄埔学院。

转到 首页 第  1  2  页 末页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