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落下帷幕。这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论坛。
会议期间,中央主流媒体刊文,号召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华立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范本,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聚焦。
自2016年8月17日,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作为全国民企唯一发言代表,参加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以来,华立集团在建设海外工业园、打造青蒿素产业等方面,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截至2017年5月中旬,华立集团共接待了中央、省市各级80余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发布了总数超30万字的文字报道和时长超10小时的视频报道。
让一家民营企业成为“网红”,需要哪些要素?来看看媒体是怎么说的。
肯定华立成绩
“虽然距离埃塞俄比亚首都只有30多公里,但亚的斯亚贝巴的乡村一直没有通电,直到2014年,中国的华立集团从23家竞标机构中脱颖而出,走出国门,为这里带来了光伏发电设备,覆盖了当地1109个乡村医疗站、300个乡村医疗中心。”
这是2017年4月26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内容。在同一则新闻里,还报道了由华立集团投资开发建设的被誉为“工业唐人街”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已成为中国传统产业在泰国乃至东盟的最大产业集群中心和制造出口基地。
▲罗勇工业园“一带一路”百科(央视新闻制图)
详实的数据、丰富的影像,体现了华立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实践成果。此前,杭州电视台《杭州新闻》、浙江电视台《浙江新闻联播》、中央一套《焦点访谈》、中央四套《华人资讯》等都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展示了华立海外工业园项目和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成果。”
无独有偶,国内权威党报《经济日报》,也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关于泰中罗勇工业园的成果数据,报道这样写道:“泰中罗勇工业园位于泰国东部海岸,距泰国首都曼谷市区114公里,距泰国最大的深水港口廉差邦港27公里。园区总规划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包括一般工业区、保税区、物流仓储区和商业生活区,主要吸引汽摩配、机械、电子电气、建材五金等中国企业入园设厂。经过多年的经营实践,现已有近90家国有和民营制造业企业落户园区并投入生产经营,带动中国对泰国投资超25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值80亿美元,吸纳当地2万余人就业。”
▲目前,华立已建、在建两大海外工业园
华立在海外工业园出色的实绩被媒体报道,也引来了中外政府的共同关注。泰国方面,历届总理、罗勇府尹当选时,总会将罗勇工业园列入访问考察的“必修”名单,建立好与近90家企业“抱团”组织的关系;中国方面,罗勇工业园也先后迎来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晶、国务委员王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等高层要员的走访调研。同时,华立在2015年10月启动的第二个海外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也颇受媒体的关注,新华网对其做了这样的报道:“位于墨西哥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目前已完成环评和外部基础建设,预计最终可接纳100家企业进驻,为中国企业开拓美洲市场提供新平台。”
但华立的“一带一路”版图不仅于此,央视网、新浪财经、网易新闻等一批网络媒体,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华立青蒿素产业上。央视网撰文报道:“华立对青蒿素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践行者,更是推动者。十多年前,华立集团是最早将中国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带到非洲大陆的中国医药企业之一。为促成青蒿素抗疟药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抗疟首选药,2001年起,全世界51个国家和地区遵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将青蒿素相关药物作为抗疟指定药品,替代奎宁和氯奎等已引起抗药性的传统抗疟药品。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类药品由二线用药提升至一线用药,过去十几年中,青蒿素抗疟药成为在东南亚、非洲疟疾流行区销售量最大的药品。截至目前,华立青蒿素类抗疟药已在非洲40余国注册、销售,在10多个国家建立销售机构,医药代表、产品推广人员,并在坦桑尼亚设立制药工厂。”
▲2007年,何勤(中)代表华立医药产业中的昆药集团向科特迪瓦总统(左)捐赠青蒿素药品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华立成为“网红”的第一步,正是这样“实打实”的成绩,照亮了企业发展的道路,也引来了各界媒体的关注。
挖掘华立故事
徐根罗、肖琪经、何勤、吴广云、胡海、李峰、李力……这些名字的主人,因为在华立,他们见证、参与华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事业,也成了多次见诸媒体的“网红”。
“曾经有个身患疟疾、生命垂危的非洲女孩在康复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治愈她的华立青蒿素类药物‘科泰新’。在非洲,青蒿素抗疟药正在让数百万非洲人民免受疟疾之苦,而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像‘青蒿素’这样的‘中国礼物’也正在造福着更多的当地民众。”这是中新社采访华立集团高级副总裁何勤时,他对记者所讲述的故事。
从事医药行业多年的医学博士,亲历了华立怀揣产业报国之心,实现青蒿素产业化的整个过程。2016年初,作为青蒿素产业化的推动者汪力成荣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家”荣誉,而这份荣誉的背后,正是华立青蒿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巨大贡献。
▲何勤受汪力成委托,代领奖项
对于华立未来发展,同时作为华立医药集团董事长的何勤也有着他的见地,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候他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要想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中国制药企业就要苦练‘内功’,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走精准化、个性化生产道路。”
“徐根罗的名字,预示着与泰国这片土地结缘的命运:根植暹罗、根植罗勇。”这是《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泰中罗勇工业园总裁徐根罗时写下的字句,这位曾经身负华立开拓泰国市场的普通员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已经成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海外工业园的业务负责人。
融入泰国文化、贴近泰国生活,是徐根罗对罗勇工业园的经营之道,也是他在多次采访时对媒体说的话,在接受中央四套《华人世界》栏目访谈时,徐根罗说:“泰国是受认可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多年来几乎没有与欧美国家发生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所以很多中国制造企业考虑布局海外的时候会选择泰国——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它可以成为中国商品出口欧美的避风港。”
▲华立的”网红“们接受各类媒体采访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一带一路”采访过程中,媒体致电华立集团时总会问:“有没有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而他们,这些平实却不平凡的华立人,正是挖掘华立“一带一路”故事中,最生动的例证。
彰显华立情怀
一家“网红”企业、一群“网红”人物,背后,当然还有一位“网红”掌舵人。在华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汪力成总是身先士卒,亲自勘察每一个前线的项目、询问每一位前线的战士……而他本人的“一带一路”情怀、报效家国的理想,自然也成了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 汪力成
《浙江日报》刊发汪力成的访谈中,叙述了汪力成搭建海外工业平台的奋斗与理想:“华立最初的设想只是建设单一的海外工厂。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了‘独行快、众行远’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认识到依靠‘组合拳’借船出海的时代意义。华立旗下泰中罗勇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相继打开了局面,实现了从帮助中国产品走出去到引领中国产业走出去的跨越,同时也成为推进东西双向开放,实现双向融入,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平台。”
浙江在线则在介绍华立集团“走出去”经验中,这样援引汪力成的话:“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中央对中国继续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同时,中央对中国发展到今天要跟世界融合,尤其是跟“一带一路”沿带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对于青蒿素情节,《浙商》杂志在采访汪力成后是这样解读的:“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虽然青蒿素产业利润贡献不高,但是作为一家中国企业,这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彰显民族使命感的最好体现。作为企业家需要有这种情怀和使命。”
如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的共识——“‘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平台,将不同国家的力量汇聚起来,探索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激发增长新动力,实现共同繁荣。”而华立,愿为这个平台的积极参与者和助推者,对于海外工业园建设,我们始终不忘“让中国企业抱团出海更便捷”的初心;对于心怀“让中医国药走向世界”的青蒿素产业,我们矢志不渝;努力为实践华立“增进社会福祉、实现人生价值”的宗旨而持续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