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论述  >>  正文

中国科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传感器如何以
“四两”撬动万亿元产业?

发布时间:2025-9-26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编辑:衡盛楠    审核:张经纬 王静

2025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围绕“高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发表演讲时指出,传感器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链条长、环节多的特征,上游涵盖敏感材料、元器件及芯片等基础环节,中游聚焦产品设计与制造,下游覆盖各领域终端设备与场景应用。传感器产业本身的市场规模约占传感器能带动与催生的产业的市场规模的10%,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产业。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

尤政指出,传感器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接口”,作为信息获取的源头,是现代社会的战略基石。信息技术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其底层逻辑始终依赖传感器对物理世界的精准感知,否则数字世界将失去根基。王大珩院士曾论断,传感器及其仪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奠基石”与“引领者”,既是经济社会增长的“倍增器”,更是国家安全与民生保障的“预警器”和“守护者”。

从空间到生活全场景,皆需传感器获取信息并数字化,方可接入数字世界处理,再经大模型学习生成决策系统。如具备拟人功能的人形机器人需两百余个传感器,其微型化、高精度、低成本是核心要求。此外,传感器是基础研究的关键支撑,多项诺奖成果与其技术突破直接相关。在国防安全、汽车等领域,传感器亦不可替代,典型如雷达及车载传感器群。

传感器是“四两拨千斤”的产业 

尤政表示,传感器技术虽重要,却常因投资不足受限。从制造强国战略看,传感器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国家已将其纳入“五基”工业强基重点,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发展。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布局基本成型,产品门类齐全,中低档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部分已具全球竞争力。但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中低档过剩、研发能力弱等问题,与国外存在5-10年差距。

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传感器产业占GDP1%,传感器+仪器约占5%,却能撬动国民经济50%-60%发展,堪称“四两拨千斤”。在我国高端传感器及仪器市场超80%被国外垄断,工业母机、医疗、流程工业等领域高端传感器进口依赖度较高。

传感器技术正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及系统级集成方向演进。半导体与传感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机遇,在超越摩尔定律的半导体发展阶段,呈现两大技术路径:一是通过制程优化提升运算速度与存储容量,二是推动传感、测量与控制功能在单芯片或系统级的高度集成。当前,三维异构异质集成技术成为突破关键,该技术通过半导体工艺实现硅基材料与光电子材料的异质融合,将光电子感知能力深度嵌入传统硅基信息系统。

智能传感器/微系统技术的发展具有五大驱动力,分别是物联网技术、汽车及交通电子发展、健康、消费电子和人形机器人。物联网技术推动着更好、更便宜的传感器的研发;汽车电子发展使得智能汽车对传感器的需求大幅增加,未来传感器在汽车中价值的占比可能达到1/5甚至1/2;在健康领域,医疗系统尤其是家庭健康医疗系统对传感器有绝对需求,如血糖传感器、芯片器官等;消费电子方面,智能终端的核心是传感器,手机利润的30%-40%来自于传感器系统;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依赖于大量传感器,一个真正能外界交互具有人的功能的人形机器人需要两百余个微型化传感器支撑。

智能微系统也有很多典型例子,如“智能灰尘”“杀人蜂”等,体积小但功能强,可以作为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焦关键促发展 

尤政指出,我国在智能微系统技术领域已实现国际并跑,自主开发了智能微系统设计工具链,并完成关键工艺标准化突破。针对传感器发展,他提出三大战略路径:

一是产教深度融合,创新领域亟需复合型人才与原创技术突破,需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机制;二是合理布局,传感器分布广泛,公共平台的建设十分重要,如同集成电路的发展得益于公共技术平台,传感器也需要公共平台来形成中国的优势;三是市场带动,聚焦区域特色应用场景,以市场驱动技术迭代,培育产业生态。

作为信息感知的战略基石,传感器技术正成为智能技术的“技术策源地”。尤政强调,要把握智能技术演进规律,以传感器技术突破推动信息源头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自媒体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仅供参考、交流。若转载或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