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模式与演进策略

发布时间:2023-4-22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编辑:衡格格    审核:张经纬 王静
摘要:中小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压舱石”。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但中小企业在面临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本篇内容为“四纵三横”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框架的实践篇,通过对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五大实践模式的阐述,思考这些模式背后的共性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作者:朱太辉(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彧通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

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我国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超过了95%,是市场运行的最大群体,也是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短板。政策层当前高度重视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框架;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适宜路径,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数字化平台赋能、第三方机构服务、自主研发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等五大模式。但总体来看,已有的这些模式尚未很好解决中小企业自身主体因为缺理念、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而导致的数字化转型“转不了”困难,也尚未很好解决外部机构赋能针对性差、差异性差、落地性差造成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转不好”问题。下一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迭代演进需要高度关注与中小企业行业特征、资源禀赋、业务现状、管理能力、人才资源的有效匹配,坚持原生发展和存量改造的“分类施策”,遵循先信息化后数字化、先数据积累后技术赋能、先基础设施后转型赋能的衔接规律。

一、大中小企业融通模式

(一)基于供应链协同。这种模式由带动能力突出、资源整合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企业发挥其对供应链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建立联合培训、标准共享的管理体系;打造供求匹配、按需调整的产销关系,降低供应链各环节中各类大中小企业交互成本,形成具有供应链环节协同性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供应链协同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垂直产业链的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例如在供应链极长的汽车制造业中,一些汽车生产厂商与上下游零部件企业以及关联企业通过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规划融通、整车装配和零部件适配业务融通,实现技术协同、研发协同、质量协同、成本协同、管理协同,提升上下游中小企业零部件研发生产的规模化、系统化、模块化、智能化水平。

(二)基于创新能力共享。这种模式是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通过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的方式,围绕要素汇聚、技术共享、模式创新,推动生产制造、营销宣传等各生产经营环节的能力集成与整合,实现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供应链创新、产品创新等多维度的多触点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具有创新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能力共享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和拥有技术研发优势的中小企业之间。

(三)基于数据要素驱动。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共享计算能力和数据资源,提高中小企业获取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通过集成具有较好数据服务基础的中小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进一步通过数据服务驱动业务发展,形成具有数据驱动性的产业数字化形态。数据要素驱动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大企业自身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供应链产业链中。

(四)基于产业生态开放。在这种模式下,大企业以自身业务为引领,带动包括各类与大企业业务相关的中小企业在内的供应链产业链集群的生态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覆盖产学研的经济网络,加速区域内外大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的有效对接,推动资源能力的跨行业、跨区域融合互补,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形成具有开放性的线下集群和线上生态。产业生态开放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为主的大企业及其生态伙伴中小企业之间。

大企业在引领融通发展时拥有资金、人才、服务三大支撑,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一是资金支撑:大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仓储金融等服务,帮助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以股权投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二是人才支撑:大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与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使用的合作。三是服务支撑: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搭建专业化融通创新平台、培育国际合作服务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享制造平台,通过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提升中小企业共同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二、数字化平台赋能模式

(一)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化赋能协同模式。互联网平台是“数字原生”的数字化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联结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合作伙伴,利用自身经营业态网络赋能平台上的中小企业。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化赋能协同模式又可分为消费互联网协同、产业互联网协同两大类。

消费互联网协同是借助网络、场景实现中小企业降成本、拓市场、促转型。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利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打造“互联网+场景,培育重点行业应用场景,加快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生产发展,推进数字乡村、数字农场、智能家居、智慧物流等应用、开展远程办公服务示范。

产业互联网协同是搭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化产业设施,发展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一是构建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产业设施的平台、网络、安全三大功能体系。通过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和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实现资源和能力共享。二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并整合自身的核心资源。三是产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产业生产场景打造针对性解决方案。

(二)数字化服务商打造数字技术赋能模式。数字化服务商拥有技术、人才、网络和服务优势,为中小企业开放数据资源、计算能力、流量入口,提供云化架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应用程序。不同于产业链中的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服务商可能独立于中小企业所在的产业以及所从事的行业,而是作为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存在。一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中小企业云化协同。二是通过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智能经营。三是通过发展共建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环境。

数字化平台赋能模式前期出现在与电商、社交、金融、游戏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大众消费者(to C)现代服务业中,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开始赋能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等产业。这些行业往往存在作为产业链条核心的互联网平台,或者发展出了拥有较高数字化水平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在实践中,通过融合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服务商,可以加速提升数字化平台赋能的效果。例如一些拥有较强供应链和科技能力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通过平台生态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方式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一是开放各类平台和商家资源,为中小企业高效匹配客户,帮助其获取业内知名机构和代运营专业团队的贴身服务。二是畅通供应链的“供”“销”两端,并提供中间服务,保障物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通过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这一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联合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融资、保理融资、采购融资以及票据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融资服务。

三、第三方机构服务模式

(一)从参与主体看,技术、人力、财税法、数字化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都有通过业务联系帮助中小企业推进专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模式。行业垂直技术平台、开源社区、测评机构等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数字化转型测评、数字化培训与交流等,补足中小企业在技术侧的数字化发展能力短板。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培训机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员外包机构以及一些猎头公司,提供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培训课程讲授、专门人才等,补足中小企业在人才侧的数字化发展能力短板。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门服务机构提供数字化财务、税务以及法务管理等解决方案甚至是专门的操作系统,补足中小企业在中后台管理侧的数字化发展能力短板。专门咨询公司提供与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咨询及方案部署,解决中小企业在全面数字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落地痛点。

(二)从服务内容看,第三方专业机构所提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基本涵盖了中小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全领域。常见的第三方数字化转型服务包括:转型咨询规划、金融与资金管理、技术创新、技能培训、测试评估、认证升级等。这些服务的交付方式也多种多样:产品(项目)库、“数字+”服务、菜单式服务、定制化服务等。

(三)从服务创新看,第三方机构围绕服务的特定行业、领域,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在工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工业应用程序(App)测试评估平台、可信区块链创新协同平台等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测试认证服务,而且创新发展了为其他中小数字化服务商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相对应的测评服务。开源工业App开发者社区和中小企业开放平台等新型主体,创新搭建了中小企业资源库和需求池,不断发展众包、众创、云共享、云租赁等新服务模式。

四、自主研发推动模式

(一)以信息技术提升改造生产研发。一方面,中小企业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设计,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发挥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研发平台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主推动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中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推进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化改造,发展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推广服务于“智能制造”的信息化集成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广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深度应用,促进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获得以租代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覆盖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便捷信息化服务,降低信息化应用的成本和门槛;进一步推广经营管理信息化软件(ERP/OA/CRM等)的应用,并逐步向商业智能(BI)转变,全面优化业务流程,推动关键环节的整合与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内外部管理信息的互通与共享,降低成本,优化流程,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程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优化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自主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发展电子商务,探索网络营销新模式,细化区分网络群体特性,发展精准营销;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依托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资源提升精准营销效果,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逐步建立覆盖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全链条的产品品质追溯系统。

五、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公益性服务,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各项任务,及时反映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政策建议。同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撮合、投融资、业务创新、转型咨询、人才与培训、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服务。

(二)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评价与监测。政府通过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监测分析,加强对有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效果的评价,提升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数字化服务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服务提供支撑。

六、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在主体层面,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理念滞后、基础不牢、能力不足。中小企业位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侧,其主观上的“不想转”和客观上的“不能转”,导致数字化转型“转不了”。主观上,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思维,中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对数字化内涵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技术和业务流程变革,也是组织和管理体制变革。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加上转型成本投入较高,能否获得稳定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中小企业无法清晰、明确地判断出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影响,也无法快速、准确地执行数字化转型的落地策略。

(二)客观上,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能力,在数字化技术、人才、资金储备上存在明显短板。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数字技术创新,但是中小企业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适合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这种情形在上述转型实践中也都有所体现。在大中小企业融通或者数字化平台赋能的模式下,尽管大企业、互联网平台或者数字化服务商拥有着场景赋能、技术赋能、资金赋能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也需要通过数字化服务在中长期获得盈利,如果无法与中小企业找到双方合作生产、制造、销售的持续性方法,也无法长期向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服务。

(三)在技术层面,外部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实践存在脱节。数字技术以及解决方案位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供给侧,其与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不匹配,导致数字化转型“转不好”。技术赋能是手段,业务发展是目标,现有的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不是为中小企业定制的,存在着适配度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产业链不完善且差异性较大,现有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无法实现产业的标准化,数字化解决方案与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匹配性不高。二是中小企业的业务数据积累和数据处理能力不足,聚焦数据收集、汇聚、利用等的数字化方案无法有效地释放数据驱动效能。三是中小企业原有的业务模式较为传统,业务发展与信息化、数字化相去甚远,软硬件基础架构等数字化基础薄弱。

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演进策略

(一)将匹配中小企业行业现状和发展需求作为数字化转型演进的重点。全盘的数字化适用于核心大企业,适量的数字化适用于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拥有技术、人才、资金,也面临着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实施全盘的经营管理数字化,而中小企业囿于各种约束因素,只能分阶段、分步骤、分领域地实现适量的数字化。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需要更加关注其发展的目标、痛点和需求。相对于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将中台架构尤其是数据中台作为数字化转型和数据驱动的根本,中小企业的技术赋能更加关注业务的规划和安排,其对数字化与业务发展的关联度要求高于大型企业。

(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坚持原生发展和存量改造“分类施策”。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应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字化原生”,另一类是“数字化改造”。前者本身就在一个数字化的业务生态中,已经运用了不少数字化的手段,其发展重点应该是根据业务需要更加推动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的应用落地;后者则应当在业务发展的需求判断基础上,支持推动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等。

(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须注重逻辑、实施和基础设施的有序衔接。演进逻辑上,应当遵循中小企业先信息化、再数字化的规律,即完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配备信息化相关的软件、应用和工具,夯实自身的数字化基础。具体实施上,应当遵循中小企业先数据、再技术的规律,即通过日常经营管理收集、汇聚中小企业各方面的数据,再考虑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数据驱动。基础设施上,应当遵循先发展行业基础设施,再实施中小企业数字赋能的规律,即打造好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再在其上实现具体企业的数字化赋能。这些基础设施除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所需要的网络、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数字化平台等软硬件以外,还包括中小企业所在行业的基础设施,如政府主导或者行业联合构建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等。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