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工业博览会上,中控技术携多项重磅成果亮相,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中控技术董事长兼总裁崔山于展会期间接受新华社专访,深入探讨企业在工业智能化领域的创新突破、实际应用价值及未来战略布局,解码“中国智造”如何为流程工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从“经验驱动”到“AI自主决策”工业具身智能为流程工业带来可量化变革
谈及本届工博会的核心成果,崔山指出,中控技术推出的工业具身智能体系——时间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Pre-trainedTranformer)与通用控制系统UCS(UniversalControlSyetem)并非简单技术升级,而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它赋予机器‘思考’与‘动手’的双重能力,将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形成完整闭环,嵌入生产流程成为自主优化的智能主体,本质是生产力形态的重构。”
UCS基于云原生、全光确定性网络及智能设备的极简一体化架构,实现控制系统从“硬件绑定”到“软件定义”的跨越,可使机柜空间减少90%、电缆成本降低80%、建设周期缩短50%,为工业底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供核心支撑;TPT则将工业机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强化机器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从根本上杜绝“机器幻觉”,让工程师可放心交付自主运行任务。
“工业具身智能绝非空中楼阁,已在众多流程工业企业落地生根,并带来实实在在的可量化价值。”崔山强调。
在运营模式上,它推动流程工业从“经验驱动”升级为“AI实时自主决策”。以某大型石化项目为例,系统通过优化裂解炉温度、压力及流量,使乙烯收率提升0.37%,助力企业年增上千万元额外利润。在安全防护上,它构建起企业“数字免疫系统”,实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免疫”的转变。系统可提前数周预测潜在故障,避免非计划停车造成的重大损失,将安全风险降至趋近于零。在能效管控上,它推动用能从“粗放管理”走向“单点能耗最优”。例如在大唐多伦煤化工项目中,通过AI实时优化与工艺参数联动,绿电替代燃煤发电比例达87.5%,年减碳41.94万吨,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在组织形态上,“我们不是用机器取代人,而是让人从事更具价值的工作。”崔山表示,“工业具身智能接管了重复、枯燥、高精度的操作监控任务,操作员从紧盯上千个参数转型为AI训练师与异常处置专家”。
这些变革最终都转化为客户的投资回报——利润率提升、安全风险降低、能耗成本下降、人力解放,也成为中控技术订单量持续攀升、客户粘性极强的核心原因。
AI+流程工业打通“决策-执行”闭环从“可用”到“好用”再到“有用”
当前,“AI+”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我国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流程工业作为工业体系上游支柱,其智能化升级蕴藏巨大市场空间,而工业具身智能正加速释放AI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潜力。
“业界很多AI方案只提供分析建议,无法直接控制生产,而中控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同时掌控‘大脑’(AI大模型)与‘四肢’(底层控制系统)。”崔山强调,中控技术源自工业自动化领域,拥有自主可控的UCS系统与顶层AI大模型平台,能实现“决策到执行的毫秒级闭环”,确保智能“想得到、也能做得到”,这是纯IT或AI公司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
三十余年深耕中,中控技术累计服务3.7万家流程工业企业,积累超1亿I/O点数的海量生产数据,覆盖石化、化工、电力、冶金、制药等多行业,为工业具身智能构建了坚实的模型基础。2024年TPT与UCS首次发布后,今年8月升级的TPT2更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支持纯自然语言交互,一线操作人员无需编程即可获取专家级方案;可自动完成数据清洗与特征工程,快速训练精准工业模型;训练后的模型可导出为独立智能体并形成协作网络,为全厂自主化运行铺路。
而“好用”的最终检验标准是“有用”。崔山列举实例:在兰州石化榆林化工乙烯装置中,TPT2实现单炉年效益提升超300万元;在万华化学全厂级部署中,年增效益超千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工业企业真正看到了AI的价值。”
同时,中控技术采取“技术筑基+生态共赢”路径:一方面将AI能力工具化、轻量化,通过开放平台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另一方面联合高校、客户共建场景,如与石化企业合作的智能调优系统已复制到十余个项目。“我们要打造‘工业具身智能+开放生态’共同体,推动AI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助力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实现智能化升级。”
战略布局“ALL in AI”五大方向发力扛起中国流程工业智能化大旗
面对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转型浪潮,崔山介绍,中控技术2024年明确“ALL in AI”核心战略,深度融入国家“制造强国”大局,围绕技术研发、行业服务、国际化、生态建设、商业模式五大方向推进工业AI转型,呼应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的要求。
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打造更强大的工业AI平台,同时突破“AI+工业机理”融合难点,解决模型可解释性与可靠性不足的痛点,帮客户规避风险、提升效率;在行业服务上,针对石化、化工等国家重点产业,采取“深度挖掘+知识复用”双轨策略,既定制专业化方案,又通过标准化模块降低中小企数字化成本;在国际化布局上,以“一带一路”为指引,深化与沙特阿美、印尼国家石油Pertamina等国际客户的合作,让“中国智造”方案服务全球并践行“双碳”共识;在生态建设上,依托“平台赋能、价值共创、机制保障”三维体系,开放工业AI平台资源,吸引上下游厂商与科研团队加入,壮大国家工业数字化产业集群;在商业模式上,重点打造“PlantMate(线下5S店)+PlantMart(线上商城)+PlantMembership(会员订阅制)”体系,解决传统买断制软件“投入高、更新慢、服务灵活性不足”的痛点,2024年已实现从无到有的亿级业务突破,2025年将进一步拓展。
崔山在访谈最后表示:“未来,中控技术将继续以扛起中国流程工业智能化大旗为己任,持续突破核心技术,用更专业的方案、更开放的生态,帮全球客户降本、提质、增效。”